自1956年創校以來,浸大不斷開創先河。浸大於2005年在珠海創立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是首所中國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創辦的大學。「香港的資源比較少,比如說土地,我校若要找地方成立一個學院,或是找新的教學用地,像我們想興建香港很需要但仍沒有的中醫教學醫院,因為土地不足的關係而未能進行。所以,我們將來有可能會跟大陸或外國的院校合作,把我們想做的事透過資源的整合做好。利用更多新的、有創意的方法,令我們的學生能夠得到最大的好處。其實浸大投放在人文學科方面的時間、資源是相對可觀的。現在很多人過份專注如何賺錢,卻忽略了對中國文化的保存和發揚,我們希望能夠在這方面投放更多資源。」
浸大傳理學院享負盛名
不論是香港第一間傳理學院、中醫藥學院,還是視覺藝術院、電影學院,都是浸會大學一手創立的,其中傳理學院更是享負盛名。傳理學院建基於1968年創立的傳理學系,當時是香港唯一一間提供全面傳理學課程的學系,現在該院設有電影學院、傳播系及新聞系。
「45年來,傳理學院恪守的信念和累積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院一直奉行張國興先生『唯真為善』的精神,深信應通過自由、負責任、有效率與全面的方式,傳播準確的事實、觀點及饒富創意的成果,從中追求真理。其實傳理就是把知識和資訊,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事實真相,再引起大家的迴響。所以記者報道新聞的時候,一定要確保新聞是百分之百真實、準確。如果為了迎合讀者或是觀眾口味而歪曲事實,或是選擇性披露真相,對讀者是不公道的。」
跟其他大專院校的傳理學院相比,浸會大學有何優勝之處?陳校長解釋:「全世界大部分傳理學院都是追求真實,提供的培訓都是類似的,所以各校的大原則、運作上其實沒什麼分別。我們的學院涵蓋的範圍包括新聞、財經新聞、電影、廣告。教學人員重視教學和研究,這些都是學院珍貴的資源。另一項重要資源是強大的校友網,歷年來,我校校友在業內表現卓越,當中不少擔任要職,成就出眾。另外,畢業生的發展道路並不止於香港,而是遍及亞洲地區,甚至世界各地。在香港,傳理學院整體的發展其實也不錯,存在着友善的競爭,這是一件好事,我也希望其他的學校愈做愈好,互相刺激,大家更上一層樓。未來也希望進一步加強研究的素質,理論與實踐並重。我校亦會在江蘇省海門市開辦研究生課程,為內地培訓專才,與業界緊密聯繫、交流,配合專業的發展,造福學生。」
不續任校長的真正原因
在香港,很少大學校長只做一任。陳新滋宣布退休的決定,引起外界很多的猜測。是因為李惠利事件?政治風波影響?還是跟香港的政治氣候有關?
「香港的政治氣候,令校長變成一件高難度工作,是鐵一般的事實。做大學教育的人,都希望把自己的精力投放在學校裏面,追求進步。如果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這是一個困難。不過這不是我退休的原因。我相信我的退休不會影響學校的發展。因為2020年願景,已經將十年計劃的基礎做得很好。由我第一天當校長開始,我就清楚知道,學校的發展要靠全體師生的努力,個人能力佔的比例不應太大。我從不會只憑個人認知,決定任何一件對學校有深遠影響的事情,每一個決定都是同事們經過詳細討論後一同做出的。因為我認為一個好的領導人應該考慮持續發展,不應該因人而異。我們的學校不會因為沒了我而發生太大的改變。」
陳新滋教授表示退休後會繼續從事科學工作,「我做了很多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對科研有很深的感情。科學家和校長有不同的地方,科學家對自己的工作比較有控制,也會較容易取得期待的結果;做校長,因為牽涉層面較廣,這方面比較難。但做校長比科學家更優勝的地方在於我有機會幫助全校的老師做得更好,令很多人進步,影響更大。這點是專注自己研究工作的人不易做到的。退休,是我考慮過多方面的因素後的決定。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是因為負面的原因而離開的。浸大在江蘇常熟及海門都有個研究所,我計劃未來每個月都花數天時間到常熟及海門幫忙,不必領薪水,因為我的退休金已足夠支持生活了。我離開後,浸大一樣可以做得好,而且如果我在外面用其他的方式支持浸大的話,某些方面的發展、進度可能會更快。還有在科學領域,我希望更注重把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我很有信心一定可以做出一些成績和結果,服務社會。」自擔任校長以來,陳新滋坦言最大的得益,莫過於見到同事因為他的努力,令工作做得更好。
年輕人要敢於嘗試拼搏
今時今日,不少青年人缺乏衝勁,對前途很悲觀,「我希望年輕人有多點信心,有些年輕一輩以為不工作,沒有收入,就可申請公屋;甚至有人為了上公屋而釀成家庭悲劇,這是十分可悲的。當然這些個別事件,不可能代表大部分的年輕人,但年輕人是應該很有理想的,人的成功是不應該用買多少間房子來衡量的。再者,如果一個人太悲觀,認為自己沒有機會、前路茫茫的話,他一定會失敗。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在很艱苦的情況下求學的,就算到外國讀書,都要洗碗、做侍應賺取學費,現在很多名教授年輕時都洗過盤子,做過侍應,為甚麼他們會那麼勤力追求呢?因為他們知道洗碗、做侍應都只是暫時的,捱過後,將來就可以通過學習提升自己,做得更好。現在學生的機會比他們多,有百分之十八的人可以進大學(雖然這個數字在國際同等經濟城市而言仍是低的),年輕人只要懂得利用這機會裝備好自己,去闖、去努力、去拼搏,一定會成功。」陳校長語重心長的表示。
陳新滋校長更認為香港學生應該把眼光看闊一點。「其實學生畢業以後,不需要只留在香港工作,如果把眼光擴大到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就可以看到很多的機會。很多在大陸的公司都想聘香港人,但很多香港畢業生不想去。中港關係,就像兄弟姐妹一樣,大家互利互助,如果不排斥大陸市場的話,機會很多。中港可能有很多文化不一樣,大陸有些地方不好,但我們進去以後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如果大家可以正面地去看這些問題的話,其實香港是很有前途的。」
作為領航人,浸會大學未來將如何發展?「其實學校有很多新的想法,經過細心衡量後,也會願意大膽去追求、嘗試,做一些其他院校還沒有做的事。所以我推測各學院會有更多新的課程。三年前,我們成立了創意研究院,到目前來說發展得很好,可以邀請到全世界各行各業頂尖的人來學校,把他們寶貴的經驗跟同學分享,跟老師們討論。每一個人的成功,都因為他們的努力和創意。我們最近成立的饒宗頤國學院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會有很多發展機會;新獲批成立的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也大展拳腳,對社會的貢獻是可以拭目以待的。」陳校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