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她即將移民了,無論多忙,還是要跟他倆吃飯餞行的。
「為什麼走得這樣急?」
「本來也沒打算走的。但見到身邊不少像我四十多歲,孩子正在唸小學的朋友都決定移民,我們也想試試。沒想到,一申請就批了,感恩的是幾個月之內賣掉在香港的房子,帶着這些錢過去,該夠用的!」他說。
又是一個「跟着大夥走」的例子。
「另一個移民的原因,就是為了孩子。相信你也知道,在香港教育制度之下,唸書多辛苦。孩子到了那邊,起碼會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她補充說。
真的嗎?難到她沒聽過在異地唸書,因為湧現了大批黃皮膚的亞洲人(不管你是從哪兒來),孩子在當地要面對的是「種族歧視」,還有「毒品氾濫」、「性的開放」等等,都是香港父母始料不及的「衝擊」。這也是我去了外地,碰到不少移民當地的父母耳聞眼見的個案。
但因為他們既然決定離開,還是小心說話,不要掃他們的雅興。聽聽他們對外地生活的憧憬,準備買大屋的興奮,還有她準備趁孩子唸書自己也重拾唸書的夢想……心想:外地真的是他們想像的玫瑰園(Rose garden,這是我那年代,對「夢想家園」的暱稱)嗎?
外地生活的困擾
「有否想過到那邊可以幹什麼?」我問他。
「我的專業好像到那邊不被承認,要重新申請。如果申請不到,就見步行步,什麼工都試試!」
「我認識不少找不到工作的朋友,都要『降低身價要求』,做些很基層的工作,如到超時做收銀之類。」這是真事!
「好啊!沒問題啊!」那就好了。
不過臨別前,我還是忍不住問了兩個問題:
「那你們在港年邁的父母,找誰照顧?」因為一向都是他倆照顧的。
「我已知會他們,會把他們送進老人院,該沒問題的。」當然,照顧沒問題。但老人家最需要的,是心靈的關顧。
「我們會一年回港一次探望他們啊!」這是我最常聽到的答案。但一年一次,兩個星期甚至一個月的所謂「探望」,夠嗎?
「還有的是,如果ㄧ旦不能適應,想要回港生活,有否想過要安排這樣一個『後着』?」「房子賣了,沒地方住了…….到時再看看吧!不過,我相信我們該能適應的。
是的,我也不便多問。唯有深深祝福他們,一切順利,能夠在彼邦安居樂業,孩子也快樂成長吧!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