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解密:芥醬、芥辣

如果撇除哪個名稱最古老的問題,單從實用的角度看,各位讀者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一種食品,其名稱當以能反映其「形態」、「顏色」,還是「味道」為理想呢?筆者的選擇是「味道」。

芥醬、芥辣(gai33 dzœŋ33、gai33 lat2

「芥末」這種味道辛辣的調味品,粵人一向都只稱之為「芥醬」或「芥辣」,沒有人在口語裏用「芥末」這個普通話語詞的。可是時至今日,似乎絕大部分人(包括部分香港人)都認為「芥末」才是「雅詞」,而「芥醬」與「芥辣」就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方言詞」了。近年香港的電視台都製作了不少飲食節目。就筆者觀察所得,大部分節目主持人與嘉賓都已經改口說「芥末」而不說「芥醬」、「芥辣」了!

其實「芥醬」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儀禮‧公食大夫禮》︰「……以西︰豕胾、芥醬、魚膾。」(東漢 鄭玄《注》︰「芥醬,芥實醬也。」)這段文字,王寧主編的《評析本白話三禮》語譯「芥醬」為「芥菜醬」(負責評析及語譯的是裴澤仁)。

又,《禮記‧內則》︰「脯羮,兔醢;麋膚,魚醢;魚膾,芥醬;麋腥,醢醬……」這段文字《評析本白話三禮》是這樣語譯的︰「吃脯配兔羮;麋肉配魚醬;魚膾配芥子醬……」(負責評析及語譯的是暴拯群)。在《內則》中,「芥醬」一共兩見,譯者都譯為「芥子醬」。

上面提到的兩位禮經的語譯者,都要將「芥醬」語譯,一位譯之為「芥菜醬」,一位譯之為「芥子醬」,可見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2000多年前的「芥醬」一詞確實已經失傳了,幸而我們粵語尚能傳承,讓古漢語展現其生命力。

至於「芥辣」,則至遲明朝已見於文獻。明末方以智著有《通雅》一書,其卷三十九《飲食》篇的「芥荃,芥脆也」條云︰「《說文》︰『「

」,一曰短黑,讀若以芥為   ,名曰
,初刮切。』按︰荃訓芥脃也,即今之『芥辣』。『脃』俗作『脆』。」方以智的時代,距今三百年以上,大家有聽說過他的《通雅》是用「方言」行文的嗎?顯然在明朝,「芥辣」並非「方言詞」。其實傳承「芥辣」這個古語詞的,不單粵語,至少還有福州話。李如龍、梁玉璋等編著的《福州方言詞典》(修訂版)就有「芥辣」條,釋曰︰「芥末。」

我們又不妨看看《現代漢語詞典》怎樣為「芥末」定義。其「芥末」條云︰「(名)調味品,芥菜種子研成的粉末,味辣。也叫芥黃。」

「芥末」的四種特質

我們為事物定名時,往往取決於我們從什麼角度觀察該事物。就以「芥末」一物為例。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芥末」條的描述,「芥末」就有以下各種特質︰

(1)其原材料為「芥菜種子」;

(2)其形態為「粉末」(黃氏案︰此處所謂「粉末」,我們不妨理解為包括在內「醬料」的東西);

(3)其味道為「辣」;

(4)其顏色為「黃」。

好了,有這樣四種特點,我們如果要把它濃縮在一個「雙音(節)詞」裏面的話,該怎麼辦呢?顯然,用兩個字反映全部四種特質是不可能的,即使三種也是辦不到的;最理想的做法是抽取其中兩種特質出來,以之為此物的名稱。於是「芥」這個「原材料」大概是難以捨棄的,餘下三個特質,若抽取「末」或「醬」這種形態,就成「芥末」或「芥醬」;若抽取「黃」這種顏色,就成「芥黃」;若抽取「辣」這種味道,就成「芥辣」。結果在廣義的漢語(即包括古、今、南、北的漢語)裏是「芥醬」、「芥末」、「芥黃」、「芥辣」都出現了。可惜大概在現代北方話裏,卻不見了「芥醬」與「芥辣」這兩個選項,以致連《現代漢語詞典》,甚至《漢語大詞典》都沒有收錄「芥醬」與「芥辣」二詞,進而令大眾以為它們純粹是「方言詞」。

主張以普通話「統一」吾國語言(筆者說過,把普通話「普及」到神州大地是沒有問題的,實際上也是有此需要的,但用「統一」一詞,就誤導了大眾,因為這個詞會讓人以為「方言」是要不得的東西了),進而把方言極力貶抑、排擠,甚至在有意無意間實行把它消滅的人,其實是把難得由方言傳承的那一部分古漢語都消滅了!這樣對得起幾千年的中國語言文化嗎?還有,盲目地以為普通話才是漢語正宗,不斷地拿普通話語詞取代自己的母語詞的方言區民眾(包括部分香港人),是否當反思一下,自己在語言上不斷地「拋棄祖宗」,究竟對得起還是對不起幾千年的中國語言文化呢?筆者這樣說並不是要大家仇視或者抗拒普通話,筆者只是想請大家在學習普通話之餘,好好保全自己的母語。要說普通話的時候,就說標準(或者說「規範」)的普通話──不要用粵語詞取代普通話語詞(否則,那就是用粵語埋葬普通話);要說粵語的時候,就說標準的粵語──不要用普通話語詞取代粵語詞(否則,那就是用普通話埋葬粵語)。

如果撇除哪個名稱最古老的問題,單從實用的角度看,各位讀者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一種食品,其名稱當以能反映其「形態」、「顏色」,還是「味道」為理想呢?筆者的選擇是「味道」。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