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粵人會說「天氣好凍(duŋ33)」(意思是天氣很寒冷),也會說「杯汽水唔凍嘅」(意思是這杯汽水不夠冷),但是寫文章的時候若用「凍」字就錯了。在普通話裏,「凍」這個詞是可以用的,不過用法跟粵語不盡相同。
《現代漢語詞典》「凍」條︰「(1)(動)(液體或含水分的東西)遇冷凝固︰不凍港|缸裏的水凍了。(2)(凍兒)(名)湯汁等凝結成的半固體︰肉凍兒|魚凍兒)(3)(動)受冷或感到冷︰今天衣服穿少了,真凍得慌。(4)(動)機體的組織由於溫度過低而受損傷︰凍害|我的腳凍了|白菜要搶收入窖,不能讓它凍壞。」如果我們平日不太留心這個詞的語體文(或者普通話)用法跟粵語的分別,我們就會以為「不凍港」是「不寒冷的港口」,而「缸裏的水凍了」又以為是指「缸裏的水涼了」;誰知原來是說「凝固」了。
「凍」與「寒」是同義詞?
其實普通話的「凍」這個用法來自古語。《說文》對「凍」的解釋是︰「仌也」(黃氏案︰「仌」即「冰」字)。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裏面的「凍」正是「凝固(成冰)」的意思。我們粵人或許又以為「我的腳凍了」是指「我的腳覺得冷」。看了《現代漢語詞典》「凍」條的資料,我們粵人就該知道用「凍」來寫語體文要特別小心。原來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凍」不會用作形容詞,也不會用來形容天氣,上引《現代漢語詞典》「凍」條各義項中,只有義項三的用法跟粵語一樣。
《說文》宀部「寒」︰「凍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凍』當作『冷』」,理由是《說文》釋「凍」字為「仌也」,又釋「冷」字為「寒也」。大概段氏與今日的北方人一樣,不覺得「凍」可以解作寒,所以認為他當時(清朝)所見到的《說文》傳本是有誤的。其實段氏雖是公認的《說文》大家,卻如部分學者指出的那樣︰有時武斷了一些。
《廣雅‧釋詁》亦云︰「滄……冷……凍……寒也。」還有唐·日本僧人釋空海的《篆隸萬象名義》(此書對字詞之注釋基本上抄錄自梁 顧野王之《玉篇》)宀部「寒」條云︰「何丹反。涼、凍、薄、歇。」由此可見,「凍」與「寒」可以是同義詞,「寒」實在可以用「凍」來解釋。
用例方面,《楚辭‧大招》云︰「清馨凍飲,不歠役只。」參考過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之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兩句的意思︰「清香(的酒)(宜於)冷飲,不(宜於讓)役賤之人飲用(因為彼等若飲用之,即易醉倒以致失禮人前)。」筆者希望把讀者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在「凍」字上面。《大招》中的「凍飲」是「宜於寒飲」(王逸語),也就是「宜於冷飲」的意思;可見「凍」就是充當狀語的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