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數學優才生 這樣做就好了

傳統的數學課程涉及的主題眾多但深度不夠,如果我們有方法可以深化這些主題,並在課堂中推展探索與研究的教學活動,具備探究能力的學生就有機會嶄露頭角。

數學,一直都是許多學生的夢魘,可能是因為他們學數學的經驗通常都是學速算、狂操練、背公式⋯⋯為的就是要心算快、運算準和考試取高分。結果造就一班學生從小到大就刻板地自我認定「數學不好」,亦無怪乎他們會討厭數學。然而,假如老師能夠引導學生超越狹隘的指標,其學習潛力會否更易被看見呢?

成績出眾 未必思考出色

依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數學成績出眾的學生不一定擅於從數學角度解決問題。他們可能只是背誦解題技巧、盲目操練,最後造就高分低能,成績好但欠思考。相反,有些學生成績平平,但他們卻敢於猜測、懂得推理,亦對數理具批判性、富好奇心,而且他們有很強的協作能力,不但懂得尊重同學的觀點,更願意分享自己想法,並會與他人合力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些學生擁有成長型思維,當問題愈困難,他們會愈想自己找到答案,並願意花時間充分理解概念。只是受限於傳統的評核模式只專注於速度、準確性和應試能力等指標,令這些真正具備數學潛質的學生未有予以被肯定。

筆者認為,老師的角色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並提供適切及多樣化的學習經歷,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因此我們應積極拓展不同的場域,以協助不同潛質的學生從多角度認識自己,並充分發揮他們的數學潛能。否則,學生只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和缺乏自信心。這或會影響他們在數學領域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令他們拒絕追求更深入的數學研究。然而,我們應如何在評核內容及模式方面下功夫?

練習內容

若然數學科只着重題型教學,亦即教學生如何「見題拆題」,那麼就算他們完全掌握計算方法,亦不一定能知道當中的概念和原理。因此,運算能力的加強並不是最重要的,反之,評核內容應是鼓勵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做到真正的解難,而非點到即止。事實上,詳盡的答案有時會較簡短的答案更發人深省。開放式題型亦較沒有上文下理的單一數字更為理想。當老師能夠提供更多樣化的練習類型,學生好奇心就會被激發,並會發現數學遠不止於得到標準答案。

另外,傳統的數學課程涉及的主題眾多但深度不夠,如果我們有方法可以深化這些主題,並在課堂中推展探索與研究的教學活動,具備探究能力的學生就有機會嶄露頭角。一些課題例如降落傘的設計和製作、機會率、隨機事件的探討、原色的混合和比例的關係等,都能展示到數學的不同面貌,並體現數學在日常生活及科學中的應用。

具體例子:學生需要使用4張數字卡組合出不同的兩位數乘式,老師可以透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是否有快速的方法可以找到最小乘積的乘式。

評估內容

後進學生經常會因為考測表現未如理想,有強烈的滯後感,於是很快會自我標籤,認定自己是失敗者,繼而失去學習動機和信心。但想深一層,有時候學生的評估表現未如理想,可能是因為評估工具未能充分評鑑學生數學能力。而且,考測分數亦只能顯示學生在某一方面的學習成果,並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尚待發展的潛能。假如我們可以將評估延伸至個人反思、口頭演講,以及藝術創作等,並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後進學生可能更擅於冒險、講故事和邏輯推理。

最近,在一次數學專題研習活動中,筆者便要求學生寫一封有關顧客服務的投訴信。過程中,他們需要搜集相關連續數據、繪製直方圖,並利用當中資料作為佐證,而學生解說直方圖的能力將會被評估。經過這次活動後,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實際上的數學表現都十分良好,專題報告內容亦反映很多關於學生對概念的深入理解,並展現其創造力。相較於傳統考測,老師一定會被多元評估所揭示出來的才能感到驚訝。

具體例子:利用《龜兔賽跑》故事,要求學生講解速率(斜率)和起點(y-截距)的關係,並進行三分鐘短講。

被認可對象

傳統的數學評估方法過於側重速算和應對測驗的能力,這種將答案僅以對錯二元的評分方式,只認可準確性,而忽略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所需的其他技能和能力。筆者建議數學老師可致力培養學生更深入的數學技能,例如冒險精神、創造力和毅力。這些技能對於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和應用數學於實際情境中至關重要。另外,老師亦可以透過引入遊戲和競賽的方式,來認可學生的深層數學技能。這些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冒險嘗試、發揮創造力並培養毅力,使他們在數學學習中有更多的機會。就如Desmos數學藝術競賽每年都會開放給13至18歲的學生,旨在展示他們的繪圖計算機技能、創意巧思以及對數學的熱忱。這些認可並不宏大,但它需要老師發揮更多想像力。

具體例子:在學校的頒獎典禮上,除了頒發學科獎外,亦可增設「數學創意解難者」或「最佳數學項目研究者」等獎項。

投書者簡介:

中學老師,任教數學及通識教育近20年。
醉心鑽研各種教學方法,相信課堂總有奇妙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