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教育是近年重點的教育課題,不少學校都訂立了相應培育的目標。學校致力培養才德兼備的新世代人才,固然是筆者所樂見,但價值觀的培育與傳統的知識傳授有別,既不能單靠說教的方式,也不限於個別科目;唯有當整間學校一同策動,才能營造有利氛圍,讓學生內在產生情意的變化,進而發展成正確的外在行為。
正因有別於傳統課程,不少學校仍然摸着石頭過河,摸索最合適其學校的實踐方向。筆者曾分享北京及台北生命教育團的見聞,以及本地學校推行資訊素養教育的示例,今次則希望分享本地學校推行品格教育的經驗,同樣值得教育界同工參考借鏡。明愛培立學校(下稱明愛培立)是其中一個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例子。
尋羊:以藝術為媒介 為師生創造內省空間
明愛培立是一所女子群育學校,為在一般學校或家庭面臨適應困難的學生提供教育和輔導。校方早在2018年已建立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的框架,透過道德及品格教育的實施與薰陶,使學生在宗教的氛圍下,培養道德認知,從而反思與自省,建立良好的道德與情操。及至2022/23學年,學校舉行「我是主的羊」項目,藉此彰顯學校教育服務的核心精神「善牧尋找迷途羔羊」,同時融滲「敬主愛人」的信息。活動以上述的框架為基礎,並由視覺藝術科、宗教科、個人及社化科共同協作,讓全校員生進行反思,把感悟投射在羊仔的創作之中。
這項目由跨學科的元素構成,學生以視覺藝術科所習得的知識,包括西方藝術流派、構圖技巧、線條與色彩運用等,繪畫專屬的羊仔;羊仔的設計建基於自我對話──學生先認識理想的道德內涵及品格強項,然後內省思考,欣賞自身現有的道德及品格特質,並思想將來期望學到的道德及品格;同時也會學習天主教的象徵圖案,在作品上加添敬主元素,豐潤其含意。除了課堂內,教師與學生在課外的傾談、交流,同樣有助學生進行內省。
在師生完成作品後,明愛培立舉辦公眾藝術展覽,展出100隻不同造型的羊仔,呼應《聖經》裏「亡羊的比喻」;展覽後,作品放置在校園的草地上,每逢有新同學或來賓參觀,學生都能將設計的理念娓娓道來。例如有學生在羊仔畫上了格子圖案,代表她從昔日欠缺規律的生活,在入讀明愛培立之後逐漸建立起有秩序的生活狀態。另有學生反省自己與家人時生齟齬,源於自己愛心不足,欠缺同理心,於是在羊仔身上繪上代表「愛」的玫瑰來提醒自己。不少學生選用象徵純潔的白色,展現自己朝「善」的道德內涵及品格邁進。這活動呈現了以藝術為載體來培育學生的道德感,是如此有效和有趣。
回想整個計劃,詹燕玲校長認為精髓在於兩字──「實踐」,尤其是將《聖經》裏的善牧精神實踐。在老師的輔助和扶持下,每一個學生都能表達自己、欣賞自己,正如耶穌不會丟棄走失了的一隻羊,會將牠尋回並歸在羊群中,「我們從信仰而生的教育理念落實在校園,可見宗教教育、道德及品格教育,毫不抽象或『離地』。」
「我是主的羊」的示例,也展現了學校如何揉合不同道德品格與價值觀,包括天主教的美德及價值取向、學校校訓、正向教育的品格強項,以至教育局提倡的首要價值觀,藉着周詳的活動設計,都得以整合和實行。
共建整全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框架 邁向生命的滿全
道德及品格教育強調引導學生發展正確的價值觀,走上健康人生路;而面對急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生的多元需要,又不能一成不變。兩者如何保持平衡,在在是道德及品格教育的難點。香港明愛教育服務部2021年推動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就透過兩大要素,包括整全的框架及與學校的緊密合作,嘗試解決這難點。
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的框架名為「綜合校本價值教育框架」,它建基於明愛校訓「忠誠勤樸 敬主愛人」,衍生出忠、誠、勤、樸、敬、愛的六個美德;這些美德能透過不同品格,在生活中具體體現,例如「愛」可透過仁愛、同理心等來呈現,「誠」透過誠信、堅毅來呈現。香港明愛教育服務部副部長胡錦遠博士分享道:「由於6項美德的內涵已十分豐富,讓學生邁向生命的滿全,所以面對時代變化,或是學校各有需要,這框架都可以滿足到,不用頻密變化。」
以整全的框架作為基礎,再因應校本情況,調整形式與細節:以推行時間為例,有學校每年推動一項美德,也有學校一年內傳授6項美德;又以品格的表現指標為實踐方向,以同理心為例,它的指標包括耐心聆聽別人、讓別人先完成發言才再作回應等等,而隨着學生溝通的媒介與習慣改變,學校也可以逐年調整。
為了達至這種彈性,明愛教育服務部團隊常到訪學校交流,又舉行教師專業培訓,胡錦遠博士形容是一種「貼身」的關係:「一定要與學校携手,其實按學校的需要去做調節,就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轉化成為充滿愛心(Loving)、主動學習(Learning)、具備領導才能(Leading)的年輕人。」
除了在學校實踐生命教育項目外,裝備未來教師也是重要一環。一班師訓課程學生走出大學校園,到學校和社區觀摩生命教育項目。下期筆者將分享相關經驗,看看一班未來教師如何從體驗中學習教學,從經歷中豐富生命。
延伸閱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