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解密:鶻突

另外,那些舉止難看得令人側目的男人,我們就稱他們為「鶻突佬」,意思就是「那些難以述說其令人作嘔的程度的男人」。

粵語有「wɐt2 dɐt2」一詞,是「難看,令人看了不舒服」的意思。《香港粵語大詞典》「核(鶻)突」條︰「肉麻;難看︰睇佢響個闊佬身邊個樣呀,鬼咁核(鶻)突[瞧她在那有錢佬身邊的樣子,真肉麻]。|張相影到我好鬼核(鶻)突[那張相片把我照得難看死了]。」

(粵語詞彙研究所:睇) 

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九《飲食》︰「餫飩,本『渾沌』之轉。『鶻突』亦『混沌』之轉。程大昌言︰『餫飩出于渾氏 屯氏。』智按乃混沌之轉。《食物志》言︰『蘇家餛飩,可以瀹茗。』《鼠璞》戴埴︰『何疑其食邊耶?煮切   過冷水,重作湯下之,言其清也。近時又名鶻突。』《釋稗》曰︰『「鶻」者「渾」之入,「突」者「暾」之入。』……凡渾沌、餛飩、糊塗、鶻突、榾拙(黃氏案「拙」當係「柮」之誤),皆聲轉。」

原來陰聲韻(無鼻音韻尾或塞音韻尾的韻母,如「-a」「-i」「-u」等韻)的「糊塗」與陽聲韻(收鼻音韻尾的韻母,如收「-m」「-n」「- ŋ」等的韻母)的「餛飩」(粵人習慣寫作「雲吞」),以及入聲韻(收塞音韻尾的韻母,如收「-p」「-t」「- k」等的韻母)的「鶻突」是「渾沌」一詞的「聲轉」。「渾沌」今作「混沌」,是「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現代漢語詞典》「混沌」條,義項一)。由此可見「渾沌」(「混沌」)就是一片模糊的景象,而物體予人一片模糊,不清不楚的印象的話,古人就以「渾沌」來命名它。「餫飩」此物正是用一團黃黃白白的麵粉包裹着的食物,內裏究竟是什麼東西,外面是看不出來的,所以予人一片渾沌(鶻突)的感覺;古人就因此而以「餛飩」來命名這種食品了。不過論一片模糊,不清不楚,「餫飩」又那裏及得上看上去同樣是黃黃白白一片的「痰涎」呢?於是那些「鶻突」(難看,令人看了不舒服)的「痰涎」,我們粵人也稱之為「餫飩」了。那麼我們若進一步研究「糊塗蟲」的「糊塗」與粵語的「鶻突」究竟有什麼共同處時,筆者認為應該可以這樣去理解︰「糊塗」其實就是指人們對所須處理的事情,在認知方面只是「渾沌」(模糊)一片這樣一種程度,以致做起事來讓人有「胡來」的感覺;而對事情只有這樣一種認知程度的人,我們就叫他「糊塗蟲」了。至於粵語的「鶻突」,其與「糊塗」相同的地方是︰(所描述的東西或者畫面是)「渾沌(模糊)一片,不清不楚」。不過略有不同的地方是,粵語的「鶻突」又稍作引伸,由「渾沌(模糊)一片」變成「因為渾沌(模糊)一片,不清不楚以致難以述說(其令人「作嘔」的程度的)」。於是「痰涎」自然是一種「鶻突」的東西──所以我們用「包餛飩」來表「包痰涎」的意思時,也就是說那是「包鶻突」了!這真是再貼切不過了。另外,那些舉止難看得令人側目的男人,我們就稱他們為「鶻突佬」,意思就是「那些難以述說其令人作嘔的程度的男人」。

既然「糊塗」即「鶻突」,那麼,若有人將兩個「詞形」都一分為二,然後再合拼起來,變出「糊突」這個「詞形」,用來表「模糊」的意思的話,那顯然又是「鶻突」(渾沌)的另一體而已。《元語言詞典》(李崇興、黃樹先、邵則遂編著)「糊突」條︰「又作胡突。模糊;分辨不清。《昊天塔》三[煞尾]︰『也不是我殺人心忒狠毒,管教他便人亡馬倒都作血糊突。』……」《昊天塔》所說的「血糊突」若改作「血鶻突」,對我們粵人而言,就真是傳神之極了!

順帶一說,原來時至今日仍有方言用「糊塗」來形容事物「模糊」的。《現代漢語詞典》「糊塗」條︰「<方>模糊︰照片很糊塗。」這個現代方言資料證實方以智所言非虛,「糊塗」確即「渾沌」。

(粵語詞彙研究所:個)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