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古稱「喫」茶、「飲」茶,非常平實家常,有「當下即是」的動人意態。近人從日本稱「茶道」,敬其高尚謹微,卻又彷彿嗤其過於莊重嚴肅,並欲別之為禮失而求諸野,故又自鑄偉詞謂「茶藝」。本文不擬忖度其分寸,特拈出不甚家常,亦不甚拘謹的「品茶」之「品」,略作詮釋。
拋開《爾雅》、《說文》,甘自望文生義,「品」字以三口組成,「三」者「多」也,「不限數」也,可以理解為「多個感官同時體會」。那到底有哪些感官?
第一個口:舌、齒、頰
一般意義的「口」指的是舌、齒、頰,茶的滋味如何在口腔中呈現,這是最實在、最容易記憶的環節,古謂「喫」、「飲」皆直指此刻。
「口」所能辨別的味道有甜、酸、苦、鹹、辛;感受方面則有澀、乾、潤、生津、麻痺、刺痛等。味道與感受是互相交織,並且有一定的軌跡可尋,這裏暫不細表。
常人喜甜厭苦,好比好逸惡勞,誰都願意大睡懶覺而不肯在毒日下汗流浹背。「甜」味讓我們充滿愉悅,輕鬆而滿足,「苦」味則每每刺激思考、調整身體的缺欠,是以咖啡煙草皆苦,凡藥也苦。
「酸」味帶動飲食的欲望,使你我有再吃再喝的衝動,使味蕾一直保持好奇的狀態,使消化器官願意分秒工作。君不見所有冠以「開胃」的食物都是以「酸」為主味的嗎?
「鹹」古稱「調和鼎鼐」、「百味之本」,「鹹味」確實是調和甜、酸、苦三種味道不可或缺的根本,一鍋湯一鍋菜不撒點鹽是會叫人淡出鳥來的。
至於「辛」,好像是一種不太容易辨別或者說明的味道,老覺得是伴隨「苦」的一種從屬味道,倒像是「澀」、「麻」、「痛」等感受的統稱(有人說辛即辣,「辣」字是較近期的說法,從前在中外指的都是「熾熱」的感受,傳播才幾百年的辣椒,就是因為會在口腔產生升溫的痛感,才冠之以「辣」字)。
「品茶」的前提是「五味皆味」,不以任何一種味道的存在、呈現而褒貶,關鍵是這五味的美、惡、粗、精,也就是說:這甜美否精否?這苦美否精否?如此而已,而不因有甜而好之,有苦而惡之,雖然人之天性如此!
然後就是體會眾味之多寡精粗,以及結構細謹抑或是疏惡?初學必須專注無我地感知,注意口腔中每一角落所嘗得的味道,捨棄一切主觀想法、見解,讓一點一滴的味道自然地呈現。
第二個口:鼻子
第二個口是「鼻子」。你可能會質疑,嗅覺在味覺之先,也就是說沒有嗅覺就沒有味覺,所以在感冒鼻塞之時,吃食會淡而無味。將鼻子放在口腔之後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品茶過程中,嗅覺主要是提供粗略印象,再讓人陶醉的香氣在茶湯而言都只是輕薄的外衣,跟口腔裏深刻莫名的感受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如何美好變幻的香氣,都只是口腔經驗的前奏而已。
第二點相當重要的是,絕大部分人認知的嗅覺僅限於以鼻尖吸進鼻孔的印象,忽略了嗅覺最敏感的地方在呼吸道與上顎銜接的區域,所以嗆到水、飯粒、辣椒乃至任何食物,那一丁點末屑都會產生非常強烈和持久的感覺。品茶應當將嗅覺從鼻孔得到的粗疏印象,一直延伸到茶湯含嚥在口腔上顎和呼吸道交匯的地方,才會得到精確而難忘的經驗。
第三個口:腦子
腦子是第三個口。天性上認同的美感,或者是從教育、社會環境所倡導的美感,大腦需要──記憶、思考、判斷,並必須具備謙和寬大的態度,以每次嗅覺和味覺所經驗的去探索未知,乃至否定已知。
天意弄人的是,好多好多品茶的人用最沒有用的「口」,那就是耳朵,將道聽途說的話掩蓋自己真切的感受。
原刊於《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本社獲三聯書店授權轉載。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
作者:楊智深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