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信什麼?

人受天地自然牧養才有衣食,大自然的一切就是真善美,尊奉祂們是理所當然的。

現時,道教團體承辦的學校雖標榜「道化教育」,卻在信仰對象上鮮有着墨。對道教認識不深的人,更會認為道教徒信仰雜亂無章:一切日月星辰、山川河嶽、飛禽走獸、樹木草石,以至真有其人的過世先祖,以及虛構的神話小說角色,盡皆位列神仙,對其頂禮膜拜。從而扣道教徒「迷信」的帽子,視道教為不成系統的巫俗信仰。甚至,因道教源於中土,連帶對我國的宗教文化存有歧見。

誠然,道教的神仙譜系非常繁雜,南朝高道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已記載近700位神靈,後世又不斷增補,加上各門各派祖師,還有民間敬奉的有名無名仙真,就算教內人士亦說不清究竟道教有多少神仙。

我作為身兼教育工作的道士,自覺有責任釐清道教信仰的祭拜對象,加深人們對這方面的了解。

真善美為「道」之核心

儘管道教神仙信仰架構宏大,但一言以敝之曰「道」,那是宇宙萬物至真、至善、至美的總稱。真善美,涵蓋面廣,詮釋度大,內容豐富,不免抽象,需要具體落實有形對象才好讓人理解。所以舉凡由自然現象衍生的先天神,還是因實踐人間聖行而受奉祀的後天仙,都是源於體現了真善美的一部分,從而受祀於道教徒。

按此邏輯,人受天地自然牧養才有衣食,大自然的一切就是真善美,尊奉祂們是理所當然的。為令普羅大眾更易理解,於是將星斗、氣像、地貌等人格化、神格化。家中先祖,生我育我,哪有不是真善美之理?推而廣之,各門派如無祖師創教護派,何來弟子?自稱弟子,正是以學生身份,追隨祖師、師傅聖訓聖誨,立身處世。再往外推,其他教派所奉神明先真能表現真善美的,當然也值得尊崇,加以兼容並蓄,故道教徒亦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慈航真人」,以突顯其慈,效法其慈悲誓願。

以此類推,為百姓、社稷謀福的,展現人道真善美:孝悌、忠信、仁義、禮惠、廉節、智勇等美德者,如岳王爺之於忠、關帝爺之於義,當被立祠供奉。換言之,道教徒推崇的長生、成仙,實際是通過立功、立言、立德,有益於世道,達到肉身壽元雖盡,但其功、德配長存於人們精神信仰之內,永作楷模,教化後世。道教徒所修的真,正是道的真善美。

更進一步說,就算是神話小說角色,只要能彰顯人性真善美,照拜可也。好像道教徒拜大聖爺,所仰慕的是包裹在角色內,降心顯道的英雄歷練精神。同理,那些有名無名仙公仙娘,在世時,功德雖未足以立於史傳,羽化往生後,也不管後人借諸如顯聖、夢托、乩示等,各種轉述是真是假,總之表達有意急人所難,助人脫厄解困,勸人棄惡從善,亦合乎道,當受道教徒香火,登上神壇。天后媽娘、黃大仙、譚公等仙真,全屬此類。

中元法會 流露關愛

話雖如此,有人會質疑中元法會所拜的孤魂野鬼有何功德,配享祭祀呢?

借《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之語加以解釋。句中「其鬼」,自漢代已註解為「祖先」。全句意思是拜不該拜的對象是諂媚,《禮記‧曲禮》稱之為「淫祀」,認為「淫祀無福」。道教亦有相同觀點,舉例:明代道教就反對祭祀以姦媚見稱的五通財神。

回說道教於中元並非拜鬼,實際是布施。道教徒基於視死如生的觀念,把對祖先的關心顧念,由親及遠地推想:祖先有春秋二祭,但那些遊魂蕩魄如人間的鰥寡孤獨,無人祭奠,很是悽涼,遂動之惻隱,藉着辦法會祭地官,布施他們,以祈生者心安,亡者得以撫慰,達至陰安陽樂。

總括而言,道教的泛神信仰建基於道,合於真善美標準者,則與道合真,不管何方神聖,道教徒皆無任歡迎,敬之奉之。故此,道教徒的愛是上至於天(自然),下至於淵(幽冥),道教是立足於中國文化,為民胞物與的人文宗教。道教界定了每年3月第二個星期日為「道教日」,會屬學校定當加以推廣。

劉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