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誼獨奏家樂團以小搏大,模仿大樂團與洛蒂合奏

今年樂團的表現,技巧上比去年更完備,演奏的信心及聲部之間的互動,表現亦必去年好。不過,如果以藝術性來說,去年的細緻,則更令人回味。

樂‧誼國際音樂節踏入第11屆,一直主打較少機會在香港演出的北歐作品。去年,音樂節更成立了一隊「樂‧誼獨奏家樂團」的弦樂組合,作處女首航,人數少但水平高,配以幾位客席導師當上客席首席,演出效果令人眼前一亮。今年,秉持着去年的成功收穫,樂團再次在音樂節中亮相,更以全北歐的後浪漫時期作品,擔起音樂節的序幕。

在客席首席方面,今年只有前奧斯陸愛樂樂團(Oslo Philharmonic)及德意志電台交響樂團(WDR Sinfonieorchester)前副首席小提琴家李貞熙(Elissa Lee)再度來港,而她更負責起兩個小提琴聲部的領導重任;中提琴組則有韓國延世大學中提琴教授、首爾室樂團藝術總監金尚塡(김상진)及在國際樂團中有豐富客席首席經驗的澳洲大提琴家史密夫(Martin Smith)坐鎮。而音樂會的重頭戲肉,則是下半場演奏葛利格(Grieg)《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著名鋼琴家及這場音樂會的音樂總監洛蒂(Louis Lorti)的獨奏。

尼爾遜作品 主旋律線條突出

今屆的樂‧誼獨奏家樂團的成員,不乏曾代表香港,在國際弦樂比賽中得到獎項的新秀,有些更曾被國際的小提琴網站,轉載過他們的演奏片段。除此,他們亦在今年的音樂節中,擔任獨奏或室樂重奏之演出,曝光機會可謂非常高。這更令人期待,今次獨奏家樂團的表現,會否更勝舊年。

當晚音樂會曲目的4位作曲家,都為上世紀或當代非常著名的殿堂級,不過部份樂曲卻少有被演奏的機會。丹麥作曲家尼爾遜(Carl Nielsen),為與芬蘭的西貝流士(Sibelius)為同期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風格,往往卻比西貝流士,來得輕鬆灑脫。樂團選奏尼爾遜的《弦樂小組曲,作品1》(Little Suite for Strings)。在音樂會一開始,還是相當驚訝於樂團的音色層次控制和音量的雄厚。樂團的小提琴組分布於台的兩邊、中提琴與大提琴組的位置對調、低音提琴如往年一樣,處於後方的正中位置。

第二樂章的《間奏曲》,團員之間的對答追逐,玩味相當強,聲部之間非常平衡,樂句的演繹更是相當動聽。整首樂曲三個樂章,樂團全體都沒有技巧的負擔,音樂與音色的演繹卻令人賞心悅目。相比於去年,中提琴組與低音提琴的表現,進步最為明顯,這令到樂團的整體效果,和聲上更為結實穩定,令較多機會擔任旋律主線的外圍聲部──小提琴組及大提琴組,線條更加突出。這首作品無疑是相當出色的演繹。

西貝流士小品 演繹表現兩極

而在兩首西貝流士小品的演繹,樂團的表現卻有兩極的分別。在《C大調弦樂團浪漫曲,作品42》裏,這首樂曲極有作曲家自己的交響作品的味道;當然,本來亦應該由一隊人數較多的弦樂組去演奏。不過,樂‧誼獨奏家樂團塑造出飽滿而強壯的色彩,卻巧妙地彌補了這個不足。而且,作曲家深沉鬱鬱的灰色美學,團員們的理解和表現,卻出乎了意料,整體上旋律奏出一氣呵成的悲壯力量,相當不俗。可是,在《弦樂即興曲,作品5》的演繹,卻似乎因為造就大弦樂團的音量,而顯得過於厚重堅實;當中偶然會出現於和聲之上的短暫小分叉線條,往往容易被過重而難以煞制減弱的低層根基所蒙蔽,少了意境上的變化。作品本身與作曲家的《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e)的結構和意念非常相似。過重而持續的拉弓力量,卻把境界的型態之路堵塞了。

《弟兄》氣氛迅速調低

不過,樂團的心思反應亦靈敏,所以在之後愛沙尼亞當代作曲家帕特(Arvo Pärt)為小提琴、弦樂及敲擊樂所寫的《弟兄》(Fratres)裏,氣氛的改變便迅速調低,無論是音量、色彩和層次上,都格外小心,沒有重蹈覆轍。這首冷門的樂曲,去年有另一職業樂團在音樂會演出過純為樂團的版本。今次樂‧誼獨奏家樂團在宣傳上,並沒有提及小提琴獨奏的人選,所以估計會由樂團首席擔任。不過在場刊上及最終上台演奏的,卻是由成員之一的陳蒨瑩擔任。

樂團處理這首帶點懸疑、又像巴羅克時代和聲風格的樂曲時,用上了演繹之前西貝流士樂曲時本應具備的此起彼落式樂句層次,再加上整體通透的和諧的和聲,令這首現代作品的色彩形象,顯得漂亮而安詳,亦為獨奏提供了一個非常完美的平台。陳蒨瑩的獨奏片段,以技巧為主,除卻後段在與樂團合奏時,人工泛音較為不夠乾淨準確,其餘的段落都能夠發揮到小提琴的豐厚共鳴、和奏出極具信心的技巧,而且演繹悲壯的情懷方面,陳蒨瑩還是能夠演繹得相當老練。

集冷艷與壯烈於一身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

下半場的葛利格《A大調鋼琴協奏曲》,伴奏則改編為只有弦樂部分。要將一首這麼大型的協奏曲,剩下弦樂組與鋼琴獨奏抗衡,倒是令人擔心,因為去年演奏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時,情況也一樣,但鋼琴音量的對比卻變得相當大。今次演奏力量龐大的葛利格作品,哪雙方的對比距離會不會更難堪呢?答案是,樂團與鋼琴獨奏的比例相當好,伴奏完全沒有令人感到是來自一個小小的弦樂聲部而已!這方面,音樂總監洛蒂及客席首席李貞熙,大概下了不少苦功!

可惜的是,洛蒂為了要顧及指揮樂團,鋼琴的擺位,卻是琴弦音箱直指舞台的後方,鍵盤面向觀眾;琴蓋,更是整個移走了。幾年前,法國的另一鋼琴大師安卓蒙(Philippe Entremont),亦以同一個方式,也在同一個舞台,演出過貝多芬(Beethoven)的協奏曲,音響效果差強人意;今次,同樣是法裔並在法語地區長大的洛蒂,亦作同一舉動。但在葛利格力量澎湃的鋼琴協奏曲裏,大會堂音樂廳舞台盡頭的狹角而矮樓底的音響效果,哪會消化得了無遮無掩的九尺鋼線,一鼓作氣直衝天花板和射燈的撞擊聲響?

洛蒂在這首作品的演繹,其實也可謂集冷艷與壯烈於一身。他在樂句之間的迅速思維變化,歌唱性與技巧之間的連貫亦非常好。但鋼琴的聲響,停留在舞台上空,顯得一片混亂,餘音長流非聽覺所能接受,在強奏或跑句時,情況更是模糊得太恐怖,聲音像在琴行的鋼琴陳列室所聽到的鋼琴聲無異,也想像不到這個牌子的頂級演奏會鋼琴,聲音原來可以變得糟糕如此!鋼琴所發出的聲響,的確叫人嚇到流汗!如果說樂團與鋼琴獨奏的交流,音樂上的對答交織,其實還很不錯。不過,整首樂曲最後所產生的仿如盤古初開、渾沌倒置的聲響,卻真的令人妄想能有行星歸位的機會。這樣白白糟蹋了一個考驗樂團與洛蒂鋼琴獨奏的新版本的大好機會,的確非常可惜。

在不必與樂團合奏的時候,洛蒂加奏了巴赫《第五鍵盤協奏曲》〈最緩板〉的獨奏。純粹乾淨的簡單觸鍵,不附帶強調過多的色彩層次,洛蒂精緻率直的樂句演繹,即使琴音只停留在舞台上空,但巴羅克古鍵琴風格的演奏,的確成為下半場值回票價的保證。

今年樂團的表現,技巧上比去年更完備,演奏的信心及聲部之間的互動,表現亦必去年好。不過,如果以藝術性來說,去年的細緻,則更令人回味。

註:作者評論節目為2023年11月21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樂‧誼國際音樂節「洛蒂與樂‧誼獨奏家樂團」節目。

傅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