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艾白娜(Veronika Eberle),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再度合作,來港演出一場獨奏會及一場協奏曲的音樂會。對上一次她來港夥拍小交,筆者並沒有去欣賞。倒是因為今次她與香港鋼琴家、差不多是小交的御用鋼琴伴奏的李嘉齡有一場獨奏會,這才是筆者最希望一賭風采的原因。
她排出兩首在香港較少機會聽到的難度高作品──巴托克(Bartok)第一及第二狂想曲(Violin Rhapsody 1 & 2),再配合風格迥異的熱門貝多芬(Beethoven)第九奏鳴曲《克羅采》(Kreutzer)及法朗克(Franck)的A大調奏鳴曲,這套組合極具吸引力。
當然,順道亦去欣賞兩天後她與樂團及音樂總監的協奏曲合作演出。這次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期許,但因為艾白娜近年在歐洲聲譽日隆、而她亦是新一代小提琴明星級教母Ana Chumachenco的弟子、亦為音樂總監柏鵬(Christoph Poppen)大師有點師徒淵源,所以倒成為必聽的一項節目。
氣場及節奏感上佳
節目開首的樂曲調動,艾白娜演奏巴托克的第一狂想曲。在整個演出裏,艾白娜的發音不算完美,但整體的氣場及節奏感,可謂到達了上佳的級數水平。但她全無負擔的隨意、和帶點潑辣的自由揮灑,的確極為出色。尤其在第一樂章中,她厚渾的運弓,在琴弦上磨出來的色彩,而旋律的演繹卻非常靈巧,忘卻齊整的束縛,舞曲的豪邁味道,隨着琴音而奔騰或低吟細語,非常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她在獨奏會完結時,加奏曲卻為重演這個樂章。但她完美無瑕的演奏,相比於音樂會一開始時的野性,反而不美,倒變成相形見絀!
之後換個角度,她演奏的《克羅采》奏鳴曲,與其說是貝多芬的典型演繹,倒不如說她加上了少少典雅與浪漫,有點像演繹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但這也可是演繹貝多芬作品風格的範圍之內。不過,艾白娜精緻的琴音,卻開始常常被鋼琴蓋板開得太大的音量,以及她站得太接近李嘉齡的位置,而令小提琴的線條經常與鋼琴聲搭在一起。艾白娜的演繹,其實非常優雅動聽,思維亦隨着樂句的起伏而有很好的呼吸及歌唱性;但因為音量的問題,令到氣魄大減,未能將作品的剛強一面,好好展現。
疲勞的影響
下半場的巴托克第二狂想曲,艾白娜的演奏相當完美,達到了技巧上的要求,但卻反而沒有了她在開場時演奏第一狂想曲的霸氣。不過,演奏完這首樂曲,在機能上卻變成演繹法朗克A大調奏鳴曲的致命傷。在一大輪粗線條的力量型運弓後,即使明顯地已看得出,她在這首狂想曲裏在不斷「煞車」,但隨後一落弓,演奏虛無縹緲的法國音樂,特別是法朗克這首奏鳴曲的開頭一大段,她握弓的右手依然維持在疲勞狀態,令到簡單的如歌樂句,變得崎嶇滿途、反覆無常,卻是可以理解但感到非常可惜的錯誤安排。
而在第二樂章裏,艾白娜略帶激昂的演奏氛圍,卻與音量平衡過大的鋼琴聲響而常常被覆蓋。這與李嘉齡的控制沒有直接關連,但卻肯定與兩者的位置有絕對影響。整體而言,艾白娜演繹法朗克這首作品,稍稍偏向於剛強,而不是寫意的法國風情。李嘉齡在掌握朦朧的色彩或與獨奏者之間的對答交流,在這首樂曲中的經驗稍嫌不足。
表現反覆
艾白娜在兩日後與小交及音樂總監柏鵬,演出莫札特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表現亦較為反覆。基本上她的弓法過於硬朗,很多時候更突然不受控地奏出較為粗野的音色,但當在「正常」狀態下,又可以奏得很典雅。最令人期待的,其實是第三樂章的中段,那經典的「幼稚園唱遊」主題,但艾白娜卻有點脫離了風格,除了音色過於粗糙外,亦出現不合適的節奏改變。
而在小交為其中一隊委約樂團、由細川俊夫(Toshio Hosokawa)為她而寫的小提琴協奏曲《生成》(ゲネシス,Genesis)裏,在這首陌生的現代作品中,她卻可以隨心而行,不受任何風格上的約束。個人感覺,對於大氣度的演繹,艾白娜無疑發揮出獨奏家的氣質,亦發揮到小提琴聲音的豐富變化。而在聽覺上,她的演奏技巧亦沒有什麼問題,雙音、八度、人工泛音、double trill、G弦上的力量控制、多種弓法上的迅速音色改變等等,都頗為完美。作品亦似乎相當適合她的演奏。
柏鵬的藍圖
這場音樂會的樂團排位,亦與筆者之前欣賞客席指揮吳曜宇的那一場相同。言即,這大概是音樂總監柏鵬上任後的重大改革。當晚第一首樂曲為莫札特的第33號交響曲。整體而言,團員之間似乎難以互相準確地聆聽,第一小提琴組可謂混亂至極。以筆者作為聽眾的角度來說,音響過重,高音與低音聲部「打成一片」,難以把不同的線條清楚分隔,完全想像不出這是幾年前,筆者高度讚揚柏鵬大師帶領小交演繹莫札特作品的漂亮色彩。而在小提琴協奏曲裏,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大提琴組反而每每擔當起節奏及氣氛的提示,多於由指揮控制大局。
不過,更為嚇人的情況,卻在下半場開始的舒伯特(Schubert)第八交響曲《未完成》(Unfinished)裏出現。樂團整體的演出,竟然頗有德國樂團的色彩,厚渾而不強勢的低音聲部,比如是低音提琴及圓號,甚至定音鼓都能夠融和在整體的和聲中;中間的支持部分,即是強行被抽調出來自成一方的第二小提琴及中提琴聲部,卻能夠對其他聲部作出相當不錯的墊蓋。所以,擔任旋律部分的第一小提琴組或是木管組,卻能隨心所欲奏出非常動聽的主線條。基本上,這首舒伯特交響曲,在柏鵬和團員的演繹下,藝術的表現、和聲上及情緒段落上的舖砌,可為謂達至頂尖的水平!
柏鵬大師的腦內,到底在組織一個怎樣的藍圖?恐怕只有他自己最為清楚。作為聽眾,恐怕也要有心理準備,這種實驗玩法,可能會產生極端的兩極效果,而且亦會延及一段頗長的時間吧?
註:作者評論節目為2023年10月19日及21日分別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艾白娜小提琴獨奏會」及香港小交響樂團「最愛小提琴–細川俊夫及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