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大廈於1973年落成,這是香港首座摩天大廈及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物,前稱康樂大廈,以1748扇圓形玻璃窗、擁有亞洲當時最快的電梯及最大的空調冷卻系統而聞名。雖然翌年高度被日本的新宿三井大廈超越,但無改其深刻印象,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當年大廈偏離核心商業區,也率先以天橋連接集團於中環附近的物業,間接鼓勵其他發展商興建天橋網絡,也可謂引領了中環半個世紀以來的現代化發展歷程。
首次展出 建築歷史檔案
大廈落成50周年之際,怡和集團與置地公司合辦雙展覽,同時舉辦導賞團等活動慶祝。在「圓緣半世紀」展覽,置地公司歷史檔案部首次公開展出17件藏品及一系列珍貴舊照,包括怡和大廈的設計草圖和海報等,讓公眾了解怡和大廈的歷史變化,重溫大廈對現代中環發展,以至塑造香港社區和建築風貌所扮演的舉足輕重角色。
歷史檔案部主管和傳媒簡介時表示,希望公眾可以透過檔案實物,感受設計師當年的熱情和心思。她又分享,早於設計時便已預留空間作美食廣場(food court)之用,只可惜當年相關概念並未流行,直到2020年才開闢佔地約8000呎的”Basehall”,反映時人的遠見。
又一山人:大廈象徵港人進步精神
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黃炳培)也獲邀策展「怡和大廈50前行──又一山人攝影日常」,通過獨特的攝影視角和真實的人文故事,捕捉大廈與港人的相伴時光。
他以鏡頭捕捉多位與怡和大廈息息相關的合作夥伴、租戶和員工與怡和大廈的相伴時光,包括怡和大廈建築師、平面設計師、落成以來長期租戶、置地資深員工等,透過獨特角度及人物故事,從1748扇玻璃圓窗回顧大家奮發圖強的初心,與未來可期的盼望。每張照片都蘊含着與怡和大廈相關的獨特故事和特殊情感。
又一山人形容,大廈50年來面臨各種天氣和租戶遷出遷入,是香港發展的縮影。他以大廈的雲石地板為例,縱使每天被人踩踏,但自己仍可從紋路中看到山水,於是拍攝成圖片,象徵着港人面對困難仍然堅毅前行的精神。
他補充道,怡和大廈不是建築物般簡單,而是承載着一個有機的群體,一直默默參與着香港的發展歷程至今。它的圓形玻璃窗是核心DNA,不受時間影響(timeless),仍然是香港的標誌之一,當時的設計可謂十分前衛和有遠景,推動社會向前進,正正是港人的精神。
公眾展覽之外,一系列導賞團由現在起至12月期間舉行,公眾可以免費參觀怡和大廈及中環其他標誌性建築物,途中導賞員會講解建築的不同小故事。
多年前已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怡和大廈於落成時刷新各種建築紀錄,怡和集團企業事務及可持續發展總監Jonathan Lloyd表示,當年「在設計和物料運用上已加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體現綠色建築的雛型。標誌性的圓形玻璃窗亦為中環地區商業大廈樹立了嶄新的標準,讓為維港增加一道獨特的美景。」
怡和大廈獲香港綠色建築議會頒發綠建環評鉑金級的最高級別認證,他表示,「這幢大樓的可持續性是由頂尖的建築設計、一流的建築方法和50年來精心的維護與投資鞏固下屹立而今。」執行董事及總法律顧問莊思勤(John Simpkins)表示,置地公司一直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未來繼續與租戶、社會大眾共同守護。」
置地公司每年投放約5000萬至1億美元持續革新並升級包括怡和大廈在內旗下所有中環物業,以滿足租戶及社會對綠色建築及可持續發展與日俱增的期望。自1985年起,怡和集團每年也會舉辦「齊步上怡廈」慈善活動,多年來籌款超過5000萬港元,促進和提高社區對精神健康的關注,致力為社會作出貢獻。
!doctype>活動簡介:
「圓緣半世紀」
日期:2023年11月2日至2024年1月4日
地點:中環康樂廣場1號怡和大廈一樓「怡和大廈50前行──又一山人攝影日常」
日期:2023年11月2日至2024年1月4日
地點:中環康樂廣場1號怡和大廈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