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外交大使是怎樣練成的?

當70、80年代抵押貸款吹起的証券化之風,芬克在這個本來被高高在上的投資銀行家所瞧不起的平庸的産品上交出成績,讓他成為風口上的豬,為公司賺了大錢,也為自己奠定地位。

如果問:「誰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巨頭?」有人可能會說是貝萊德(BlackRock)行政總裁拉里·芬克(Larry Fink)。他從普通中産之家出發,走到成為全球金融大腕中最身份顯赫的巨星,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且讓我們根據芬克在與凱雷集團( Carlyle Group )創辦人大衛·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在彭博電視的一个深度訪問的回答中,感受一下芬克自我總結的成功要素,這些因素也促成了由之共同創立的BlackRock的全球霸業。

訪問之初,芬克以倒後鏡的視覺回望,強調他和其他幾位始創人,初心就只是想建立一間值得自豪的公司,沒有人是為了致富。也許會有人覺得這是陳腔濫調,但沒有這等潛台詞,相信很難有公司能熬過像金融海嘯和之後由ESG引起的巨大漩渦,這是後話。

風急浪自然高,芬克自言在這一役中他深刻的学會了風險管理,在一次巨額虧損中,他離開該了公司,至今對此挫折仍然耿耿於懷。(Larry Fink Facebook)
風急浪自然高,芬克自言在這一役中他深刻的学會了風險管理,在一次巨額虧損中,他離開該了公司,至今對此挫折仍然耿耿於懷。(Larry Fink Facebook)

按揭成飛天豬

之後他當被問到入行經歷,有趣地,芬克説其實他大學畢業後,本來想做房地産,但因緣際遇下被高盛的朋友推薦他加入了第一波士頓,擔任債券交易員——他在另一個訪問中漏嘴說是由於他是猶太人(懂賺錢)!不過,由於他本來想做房地産,對按揭貸款的了解比較深,於是,當70、80年代抵押貸款吹起的証券化之風,芬克在這個本來被高高在上的投資銀行家所瞧不起的平庸的産品上交出成績,讓他成為風口上的豬,為公司賺了大錢,也為自己奠定地位。

風急浪自然高,芬克自言在這一役中他深刻的学會了風險管理,在一次巨額虧損中,他離開該了公司,至今對此挫折仍然耿耿於懷。

低谷中他卻有了創業之舉。芬克於1986年離開第一波士頓,隨即與Blackstone合作,啟動了BlackRock,並獲得了前者500萬美元的信貸額度。訪問中芬克強調:「我們只曾用過額度中的十萬元……黑石不用給錢就佔了我們40%的股份……」這也許是典型的始創人與創投在成功背後恒常會發生的摩擦,外人難以插嘴。

分手之後,芬克主導了公司幾個重大的收購。(Larry Fink Facebook)
分手之後,芬克主導了公司幾個重大的收購。(Larry Fink Facebook)

收購123

分手之後,芬克主導了公司幾個重大的收購,包括收購State Street Research、美林(Merrill Lynch)的資產管理業務,和巴克萊全球投資者(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等公司,擴展了產品組合和全球的業務範圍。這些收購擴闊了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和全球影響力,最重要是讓其擁有主動和被動投資的資管能力,實行以兩條腿跑步。

同時,在當時的全球化浪潮之下,芬克是最先一位以「金融外交家」的身份,合縱連橫,頻繁地與世界各地的央行行長、國家元首和金融領袖互動,成為全球性的超級連繫人。這氣吞山河的勢態,在打造公司的影響力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令人側目的作用。

到了訪問的尾聲,芬克還是不經意地流露出他在産品綫上對指數基金情有獨鍾。他認為指數基金壓根兒是要比互惠基金好,因為它們在稅收效益、盤中交易和透明度方面更具有競爭力。

這番話算不算是給主動型基金大佬們老大的一記耳刮子?(未完,待續)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