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無事,遇上香港暑氣炎炎,家人便提議遊覽九寨溝,避暑之餘又可欣賞名聞遐邇的天地絕色。我們飛抵成都後,便乘坐8個小時的旅遊巴,向川西出發,沿路山峰陡峭,溯岷江蜿蜒而上,途經汶川,最後到達羌民、藏民聚居的阿壩州。一路上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餘,腦海亦迴盪着「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到達黃龍、九寨溝,漫步在這兩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用上「每個細胞也得讚頌那是奪天地之造化」,來描寫我的感受也不為過,無怪乎國人稱之為「人間仙境」,西人把它譽作「童話世界」。
「江山如此多嬌」,凡我中華兒女,自應世代守護、珍惜。我處身其中耳聞目見,國家充分運用這份得天獨厚的資源,打造「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既保育自然生態,又為當地老百姓帶來生計,一舉兩得。
保育與發展經濟並存
自古以來,川西地臨青康藏高原邊陲,受限於高海拔氣候,不利耕作,世居於此的羌、藏民只得靠放牧,以及開發山林資源為生,條件艱苦,長久處在赤貧。過去一段時間,為求經濟收益,無節制地大規模砍伐深山大林,挖掘植被,對環境的破壞自是無可估量。
尤幸十多年前開始,國家在地方落實「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封山育林」等政策,令大自然慢慢休養生息。當然,政府也深知這等於斷了老百姓生計,於是作為替代補償,便在當地大力發展旅遊項目。一方面,停止開墾,改為大規劃修繕自然環境,極力使山川風光回復舊貌,加以保育。另一方面,聘請當地人管理風景區,服務旅客,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此外,進一步通過預約門票、將酒店設於景區外等行政方式,管控人流,平衡財政收益與生態維護。
這絕對是雙贏的政策。據當地人憶述,直到本世紀初,他們日常只能以青粿一類粗糧作主食,甚少吃到大米。現時生活好多了!村寨到處都是新建的房子。同時,他們又表示疫情前,單是黃龍和九寨溝兩個景區,就能為阿壩州人民政府貢獻年收入200億元,使該區成功脫貧,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人文素質叫人難忘
對於「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見」,自當珍而重之。景區內生於斯,長於斯的工作人員,用行動展現對這片「聖域」的熱愛,其中有三個畫面,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一個香港遊客在景區抽煙,工作人員見狀,生怕會引起山火,立刻趨前喝令:「把煙滅了!」
(二)一個工作人員見到瀑布內有垃圾,毫不猶疑爬下去,把它撿上來。除了「敬業」二字,我想不到更貼切的形容。
(三)早上進入九寨溝人山人海,但遊客大致都會守秩序排隊進場。偶有遊客混水摸魚插隊,工作人員馬上嚴詞勸止。
誠然,這些都算不上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正正是毫不起眼的小節,最能反映人文素養的高度,流露出他們的質樸與可愛。
總結,這次川西之旅我還注意到,當地妥善規劃增建的旅遊設施,盡可能與景觀融和,例如:以石塊堆砌護土牆,而非混凝土;景區的電線、水管不是遮蔽收藏,就是裝飾成樹幹。表現出一草一木的去留皆有深意,有別於從前為追求經濟成果而盲目開發。我樂見國家走對方向!我為國民生活美滿而鼓舞!我願踏足我國更多名山大川!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