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被邀擔任由教育局舉辦的有關以「家校合作」為主題的在職校長、教師培訓工作坊。當中負責分享家校合作的相關理念,例如”home-school cooperation”、”home-school collaboration”及”home-school partnership”之間有何關係?為解釋該等名詞,筆者引用了一些中外家校合作研究專家及學者所倡議的概念和研究結果,去說明家校和社區可如何透過共同協作,真誠溝通,促進學生學業成長,達致多贏的夥伴合作關係。
中外家校合作研究學者如Joyce Epstein、龐憶華、吳迅榮等認為,家長是學校的寶貴資源和協作者,所以要提高他們的參與度,由支持者、參與者、督導者變成積極建設者、促進者、諮詢者甚或加入校董會,變成管理與決策者角色;也要看學校中人的準備度和成熟程度,去設計適切的校本家校協作模式。至於關注範疇,可由教育子女、家長發展到學校發展,從校外到校內的投入,以至微觀到宏觀的系統觀點等。
家長對學校要求愈來愈高
香港與其他國家的經驗雷同,80年代或以前,學校並不像今天的開放,一般校長、教師都會對家長參與學校之事有保留、甚至抗拒,擔心效能成疑。許多國家例如歐美、紐澳、香港等的相關研究都指出,有學校擔心家長會借勢干預校政。然而事實顯示,80年代前的社會,生活比較簡單、樸實,人民容易知足;他們信任學校,尊重校長、教師。做父母的,送孩子返學,其心願就是希望學校能代替他們好好管教他們的孩子。認為孩子只要能夠掌握最基本的讀寫算能力,將來能夠自給自足,沒有學壞,做個好人便心滿意足了!
90年代後到21世紀開始,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生活素質改善,物質比前豐富,政府也比前開放,於是市民對政府或一般服務機構如學校等也有更高要求,投訴文化漸趨盛行。加上因少子化關係,許多孩子從小已被嬌生慣養,容易寵壞,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望愈高,對學校的要求也愈高。今天,各地政府亦鼓吹校本管理,重視學校問責,特別是持份者問責、行政問責和專業問責。遇上這些不斷激化的學校投訴文化,更形成家校合作的溝通障礙。
家長是監察的寶貴資源
不過,家長是一個由社會引進學校的重要寶貴資源,對學校運作的有效監察和問責能帶來正面幫助,卻是事實。若能善用,可帶來以下4方面的好處:
- 增強學生學習成果:家長和老師可以一起制定學習計劃,確保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都能得到支持和鼓勵,進而提高學生成績;
- 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當學生知道家長和老師都在關心他們的學習,他們會更有動機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成果;
- 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和態度:家校合作可以共同制定孩子的行為規範和學習態度,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和態度;和
- 提高學生的社交技能:家長和老師可以共同促進學生的社交技能,幫助他們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學者Comer、Hayes(1997,註1)曾謂:「邀請家長參與校本諮詢組織或策劃獻計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一方面,家長可更清楚學校政策制訂的過程和原委、甚至學校考慮的關注點,讓家長及早知悉及配合,對推行新政策可做成助力而非阻力……」
知情意行 改善家校溝通
回應今天主題──如何改善家校溝通障礙,筆者認為可以用「知情意行」的4個原則入手,例如:當家長「知」悉學校制定政策的意向和根據,便會容易建立「情」這個認同感,由衷地從校方立場看事物,即有共同「意」念和「意」向,然後容易付諸力量去支持和「行」動。至於有什麼技法可打破或消除家校的溝通障礙,紐澳的學者Mulvihill(2015,註2)則認為,主要策略離不開4點:
1. 創建一個互信的溝通渠道和平台,使意見溝通無阻;
2. 以隨時及開放的態度或模式作雙向溝通;
3. 誠信先行,相互付出誠意和信任;和
4. 別要抱怨和責備,努力尋求解決方法。
今天的教師不易為,確是有跡可尋的。然而,要促進有效的家校合作仍然是可為的,因為溝通不在乎形式,只要家校雙方對教導孩子成長的目標一致,中間存有真誠的信任、尊重和願意換位思維,解決辦法永遠是比困難和問題多的!
註:
- Source: “The Home-School Team: An Emphasis on Parent Involvement” by James P. Comer & Norris Haynes, July 1, 1997
- Source: Mulvihill (2015) http://www.masterinstitute.com.au/2015/04/home-school-collab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