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暴十寒 非定之道

好好守持定力,既已發心,就要堅固這念初心,不可因周圍的環境而影響了定力。

「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心若能專一,透徹我們所聽的道理,便能體會到實踐道理是如此簡單容易,這就是「體悟」,也可說是「定根增長」;所學、所行皆一致,就是真正的體悟。有句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若是光說不練,永遠無法知道快樂是什麼,如果能身體力行去幫助人,便能體會助人的快樂。在基督教或天主教中稱此為「見證」,佛法中稱為「體悟」;能體悟則定根增長,若定根增長,則能破除諸般亂想。

學行一致 才是真正的體悟

多付出、多幫助別人,心靈得到安穩與快樂,無有亂想便能發現道理,稱為「發諸事理」。想徹底了解佛法,不只是空口論道,必須身體力行。行道是「事」,論道是「理」;我們要能說能行,悟而實證。光會談論道理仍然不夠,這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必須真正去實行。所以說:說而能行,才是真正的道;悟而能證,才是真正的理。

我們必定要攝心於正道法,如此「定根」自然會增長;若一切的疑想能撥開,事與理自然能合一。總而言之,「定根」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殷勤地體會證悟。

遠公曰:

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
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亦未見有能生者。
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
故不難見,
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
朝則勤而夕則憚之;
豈獨目前難見,
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慧遠大師說:「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天地宇宙之間縱然有許多生長力極強、很容易繁衍的植物,見土即能活命,但是這些東西也需要陽光、水分、空氣、土壤等因緣具備才能生長。所以,若將種子種在土裏,只照射一日的陽光,其餘10日都籠罩在陰影中,這顆種子還是無法生長。

以前我們種五穀雜糧時,只要一將種子埋進土裏,就希望隔天有陽光照射;但是若每天出大太陽,也令人煩惱,所以過幾天後就希望下雨,補充水分;一旦多雨不晴,又會開始擔憂,因為根部一直泡在水中會爛掉。所以種子種下後,必須有適當的因緣來助成,種子才能順利成長。

種子成長 需因緣助成

學佛與此同理,最初發心時,大家都很認真,恨不得一日當兩日,用功拜佛念佛。但是,有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好像佛每時每刻都在面前,因此非常認真修行;「學佛二年,佛在半天」──這時候便認為佛已經離我遠些,偷懶幾天沒有關係,就這樣拖延懶散,一年中,虛度了好幾個月;「學佛三年,佛在天邊」──日子久了,心中的佛竟已無影無蹤,於是長年懈怠不肯用功,這種情形就稱為「一暴十寒」。

好比一粒生長力很強的種子,照射一日的陽光之後,緊接着10天把它放在陰暗中,那麼,即使它很容易成長,也無法繼續堅固地生長下去。學佛必須有恆心,不可只有一念熱心,馬上又退轉了道心,若是如此,就無法在佛道上有所成就。所以,我常警惕大眾:「學佛如初,成佛有餘。」發心學佛後,要始終抱持當初所發的那念心;做事也一樣,要守持如初的心志。

一個人初發道心時,即使遇到不如意的痛苦事,也心甘情願,無有怨尤;人事再崎嶇、再坎坷,也能寬容大量地包容,這就是初發的道心。

我常說:「成者自成、悟者自悟。」一位老師盡心盡力地教導、愛護學生,但是無法代替學生成就學業,必須學生自己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佛陀以平等的愛心來教導我們,但是真正的修行必須自己去修,若只聞、思而不修,同樣一事無成。

所以要好好守持定力,既已發心,就要堅固這念初心,不可因周圍的環境而影響了定力。所以說「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日曬一天,蔭蓋10天,還不曾見過如此仍能繼續生長的種子。

摘錄自《三十七道品講義(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釋證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