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脚)(gœk3)
筆者說過,粵語近年的危機之一是有「普通話化」的趨勢──特別是詞彙方面。用「腿」取代「腳」就是其中一例。大家只要看看電視台的節目,看看有多少次聽見藝員們以「腿」代「腳」,就知道筆者所言非虛。人們之所以「以腿代腳」,相信還是因為誤以為普通話的「腿」一定雅於粵語的「腳」所致。其實他們這個想法又是錯的。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肉部「腳」︰「脛也。从肉,卻聲。」「脛」就是「小腿」。「腳」的意義範圍可以由「小腿」擴大至整條「腿」。《漢語大字典》「脚」條︰「人和動物的行走器官。《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觸之,折其脚。』……」另外,以下各例亦可證「腳」可以指整條「腿」。東漢 劉熙《釋名‧釋姿容》︰「兩腳進曰行。」所謂「『兩腳』進」能單指「『兩條小腿』前行」(而與兩條大腿無關)嗎?又「騎,支也。兩腳枝別也。」所謂「『兩腳』枝別」,能單指「『兩條小腿』(而不包括兩條大腿)像樹枝那樣分開」嗎?
晉 葛洪《抱朴子‧金丹》︰「服此二物,鍊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有如脂之養火而不可滅,銅青塗腳入水不腐,此是借銅之勁以扞其肉也。」所謂「銅青塗腳入水」,恐怕不可能只塗小腿吧?唐 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周 張元一腹粗而腳短,項縮而眼跌,吉頊目為『逆流蝦蟆』。」所謂「腳短」顯然也不只是指「小腿短」(而大腿不短)。《廣韻》‧戈韻‧巨靴切「瘸」︰「腳手病。」「腳」、「手」相對而言,亦恐怕不會是一方面是指「手」,而另一方面,與之相應的卻是單指「小腿」。綜上所引各古文獻,足證,「腳」在古代已可以指整條「腿」。
至於「腿」,其實「腿」初作「骽」。漢語大字典「骽」條︰…「大腿。後作『腿』。……胯骨。唐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十一︰『脊骽……《玉篇》︰「骽,髖也。」髖音寬,胯骨也。』」唐 釋慧琳所引《玉篇》當是南朝 梁 顧野王的原本《玉篇》,然則「骽」(「腿」的前身)最遲當在南朝 梁已經出現。即使如此,依然晚於東漢時的《說文》中的「腳」很多!
由此可見,我們粵人若是說話時講究用詞之雅,就必須拋棄盲目用普通話詞彙取代粵語詞彙這種態度了。
至到(dzi33 dou22)
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有「至到」條︰「達到︰由初一至到十五|由呢處至到海邊|由第一頁至到十二頁。」這個粵語詞原來早見於古書。
晉 葛洪《抱朴子‧文行》︰「若夫翰跡韻略之廣逼,屬辭比義之妍媸,源流至到之修短,韞藉汲引之深淺,其懸絕也,雖天外毫內,不足以喻其遼邈。」元 高文秀《劉玄德獨赴襄陽會雜劇》第三折︰「想昔日漢祖興隆,掃蕩群雄,肅清海內,投至到今日,非同容易也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