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聯繫成就創投大業

美國西岸的矽谷之所以在上世紀70、80年代,打敗如日本的芯片工業群和美國東岸波士頓的資本創投群,與矽谷風投界的人與人,跟公司與公司之間一種獨特的弱連結有關。

多年前,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風行全球的問答遊戲節目Weakest Link,火勢蔓延本地(編按:TVB購買版權並製作節目《一筆out消》),由王牌主播DoDo姐的這一句話,帶起高潮──「你係眾望所歸,冇得留低,一筆out消」。然而,弱聯繫原來在創投界,卻是「眾望所歸,留低靠佢」!

近日,在翻閲一本以冪(粵音:覓)分布為題,講創投的著作中讀到,原來美國西岸的矽谷之所以在上世紀70、80年代,打敗如日本的芯片工業群和美國東岸波士頓的資本創投群,與矽谷風投界的人與人,跟公司與公司之間一種獨特的弱連結有關。

社交網絡,是人際關係

探索為何一地的工業集群可以脫穎而出、獨領風騷,是克魯曼教授(Paul Krugman)在經濟地理學的強項,他也憑此蠃得諾貝爾獎,但即使是他,也遺憾地道:「我能建立模型的東西,比我遺漏的東西顯得更不重要,因為我無法為比如資訊和社交網路的溢出效應等,建立數學模型。」(在下的《巨星經濟學》,也曾點出克教授這個短板,指他在介紹英超的成功篇章中有所遺漏。)

冪分布的作者Sebastian Mallaby,引社會學家的研究,把資訊溢出和社交網路放在矽谷成功方程式的中心,指創投界在勞動力市易和公司產權交易市場上的鬆散聯繫,造就了像惠普、蘋果、思科……等等今日家傳戶曉的傳奇公司。如在日本和美國東岸的其他產業集群中,同樣的小公司,可能根本沒有被傳播開去的機會,因為那些社會關係,不適合快速和當機立斷的發展模式。

當中有一個對比分析,很值得香港借鏡。

向風險説不的創投

波士頓及其周邊地區的資本型創投,沒有成功地複製類似矽谷的風險投資,沒有像西部牛仔風投們一樣,捲起衣袖,幫助創業公司由小做起的傳統。相反,東岸的投資家們期望小公司有已經到位的團隊,能馬上有産品上市,有近乎完美的執行力。有人説,「除非你已經證明自己100次了,否則你永遠不會從資本創投手中拿到錢。」另説,「新英格蘭人寧願投資於網球場,也不願投資高科技。」

為了降低自己的風險,波士頓創投通常會向已經有成熟產品和早期銷售的企業提供他們指的「發展資本」,這比押注初創公司要安全得多。有這種創投類型的投資人自詡「自己40次投資中只有兩次虧損……我對那些產品可能會失敗的公司不感興趣。」這些風格,對西岸風險投資家來説,可能是不可思議的。

東岸投資家會認為,如果創業公司表現不理想,有權沒收其資產,就像抵押貸款人主張如果借款人違約,就有權沒收其房産一樣。西岸的同行會認為如果初創企業失敗,就沒有什麼值得要保住的資產。「作風謹慎的東岸投資家其實是向風險説不,他們會將被投企業盡快出售給更大的競爭對手,賺個5倍左右,不會希望贏到10倍以上的回報。」

以上也許對不少在本地想融資的初創企業和包括在下在內金融從業員,有一些啟迪?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