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華夏文化傳承的重器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書法是一種修養,以線條的起伏、潤燥、粗幼、曲直、斷續以傳遞個人的情感、思緒。

承接上文:〈中國文字的雛型〉

簡帛書

漢承襲秦隸及楚帛發展,從發掘的大量漢簡得到有關的歷史訊息十分豐富,有記錄地區的屯戍活動,西漢中期到東漢初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哲學及民族資料;有漢代刑獄制度和訴訟程序的具體情況;有因追查王子陰謀篡權向全國發布的通緝文件;有邊防要塞共同訂立的聯防公約;有記錄包括兵器、銀錢、穀糧、器物、車馬的分類賬簿,有軍事名冊、報表、家書;有例行公文、官吏任免、人事變遷、邊塞事務、軍紀處分、物資輸調、物品出入、信件、牒書、爰書、勲狀、存檔公文等,對研究漢代歷史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文學資料方面,出土的漢簡還有不少古籍及失傳的佚書,出土的古籍與傳世的古籍也有些不同,提供糾正今本訛脱的寶貴資料,已知的出土古籍如:《儀禮》、《老子》、《論語》、《文子》、《太公》、《孔子家語》、《說苑》、《孫子》、《齊孫子》( 即《孫臏兵法》)、《晏子》、《詩經》、《倉頡篇》、《尉繚子》等抄本。其餘如算經、醫書、歷譜、天文、地理等簡牘,自20世紀初至今,漢簡帛書的出土,仍時有發現。

碑銘

東漢留存至今有不少的隸書碑拓文字,除了書法結體上各有特色,著名的如:《史晨碑》是東漢魯相史晨奏請祭祀孔廟之事。《禮器碑》記載東漢魯國宰相韓勅,因尊崇及感念孔子奠定禮制、倫理、仁政等中華文化基礎,遂發起官民合力捐資重修孔廟並重新塑造祭祀用禮器的事蹟。

《張遷碑》是轂城故吏為追念張遷之功德而立,銘文宣揚張遷及其祖先張仲、張良、張釋之和張騫的功績,並涉及到黃巾起義軍的有關情節,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石門頌》記載司隸校尉楊渙多次上書,最終說服漢順帝重新修復褒斜道的史籍。尚有如《麃孝禹碑》、《華山廟碑》、《乙瑛碑》、《曹全碑》、《鄐君開通褒斜道碑》等,除了學習書法,還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史料內容。

唐代書家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高峰期,唐代書法更是鼎盛,墨跡及碑拓也比前代為多,初唐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繼承魏晉書風而具個人面貌,也有創造個人書風的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鍾紹京、孫過庭等,影響後世甚深。

今人學習楷書不出歐、顏、柳、虞,學草書的也少不了張旭、懷素、孫過庭,行書的李邕、陸柬之,小楷如鍾紹京,都是今人學書的楷模。著名的碑帖如: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碑》、《皇甫誕碑》;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摹蘭亭序》;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大字陰符經》;顏真卿的《大唐中興頌》、《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柳公權的《神策軍碑》、《玄秘塔碑》;張旭的《古詩四帖》、《千字文》、《郎官石柱記》;懷素的《自序帖》、《大、小草千字文》;孫過庭的《書譜》、《草書千字文》;陸柬之的《文賦》、李邕的《麓山寺碑》、《雲麾將軍碑》等,都各有魅力,令人愛不釋手。

宋、元、明書家

宋代書法尚意,雖然歐陽修有「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之嘆,但仍出現了如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名家。元代數十年,較有名的如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董其昌、王鐸等。明代重科舉,「台閣體」是讀書人入仕的必要修練,故明初書風成千人一面,水平不高。

到明中期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一改閣體的流弊,祝允明擅草書有《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等墨跡精品;文徵明詩、書、文、畫皆精,小楷精絕、溫文儒雅,存世書法甚多,較有名的如:《醉翁亭記》、《滕王閣序》、《赤壁賦》、《漁父辭》、《離騷》等。唐寅以畫勝,書法近趙孟頫。明末王鐸擅草書,其書法筆力雄健,縱而能斂,不極勢而勢不盡,近人林散之信為「唐懷素後第一人」。

清代書家

清代書法分前、中、後三期,前期學帖,後期學碑,中期則帖碑並行。清初中期有「揚州八怪」,金農、鄭燮、黃慎、李鱔、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他們重思想、高品格、求學問,憤世嫉俗,不向權貴獻媚,多不願為官,擅詩、書、畫,其中金農以「漆書」著,

鄭燮(鄭板橋)以六分半書名,鄭簠(鄭谷口)臨漢碑30餘年,一生只寫隸書。清代較有名的書法家還有劉墉、翁方綱、永瑆、鐵保等。清代末期較有名的書法家有鄧石如、趙之謙、何紹基、吳大澂、伊秉綬、吳昌碩、康有為等。

字為心畫,唐張懷瓘在《文字論》中有「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書法可以透露書家的內心品格,所以項穆在《書法雅言.知識》中有「故論書如論相,觀書如觀人。」書法是通過線條的參差錯落、輕重濃淡、牽帶揖讓以達致整體的平衡,書者以線條的起伏、潤燥、粗幼、曲直、斷續以傳遞個人的情感、思緒。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書法是一種修養,嚴正平和的楷書正合中庸之道;「書中有禪、禪機通書」,心手雙暢,物我兩忘是從漸悟到頓悟的修養;書法的境界是「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孫過庭《書譜》)從無法到有法,再到無法,是人與自然的契合。書以載道、道不遠人,書法是華夏文化傳承的重器。

〈華夏文化的載體〉7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