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瓊安娜·盧利女士(Joanna Lumley)的BBC文化旅遊節目Joanna Lumley’s Silk Road Adventure(2018),我不會知道在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亞(Capadocia)有一座不為人知的凱斯利克修道院,和裏面那些被刮去眼睛的宗教人物壁畫,以及背後的歷史演變和相關啟示。
當然,也更加不會聯想到普世價值這個大問題。
修道院牆壁上的宗教畫像
Joanna Lumley是英國著名演員,息影後致力於文化工作,例如擔任BBC所製作的《文化之旅》主持人,足跡遍及各大文明古國。這一次的絲路之行,她由威尼斯出發,途徑土耳其等地,最後以中國為終點。3個多小時的節目,引領觀眾進入一段波瀾壯闊的文化之旅。
離開威尼斯後,Joanna Lumley來到位於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亞。這裏有很多錯落有致,由石灰岩所形成的蘑菇型洞穴。這是西元4世紀時,基督徒的修道士在此所挖建的住所和教堂。
9世紀時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入侵,大批基督徒因此逃離,此地漸漸荒廢,卻留下了無數洞穴建築,以及與基督教相關的文化遺產,包括凱斯利克修道院裏那些斑駁的宗教壁畫。
壁畫之所以斑駁,既因歲月風化,也因人為之故。Joanna Lumley留意到牆上的聖經故事壁畫中,許多人物的眼睛均被刮去,包括耶穌和十二門徒。
她以為這是非基督徒的破壞行為,但陪同者Jabir Coskuner卻告知這是為了醫療用途。幾百年前的土耳其裔希臘人將這些人物的眼睛刮去,和石灰水調和在一起,用來治療患有眼疾的病人。
他們認為,宗教圖像上的物料具有醫治效果。
如此詮釋令人眼前一亮,頗為有趣,也符合史實。回顧基督教史,耶穌短暫的傳道生涯,就包括了許多醫病和趕鬼的神蹟。有了這個典範,接下來從中古以迄至近代,當人們面臨當時醫學無法救治的疾病,也是透過宗教信仰與特定儀式來尋求醫治。
麥角中毒症和《聖安東尼三折畫》
最為著名的宗教醫療圖畫就是15世紀末尼德蘭畫家Hieronymus Bosch所畫的《聖安東尼三折畫》。畫中的守護聖徒是聖安東尼(St. Anthony of Egypt, 251-356),而畫中涉及的疾病就是當時在西北歐民間相當流行的疾病──麥角中毒症(Ergotism,俗稱Saint Anthony’s Fire)。
麥角中毒症是因為進食了發霉的裸麥(rye),導致神經系統受到破壞的疾病。其症候有二,一是神經細胞受到黴菌刺激,導致身體痙攣和肌肉潰爛,且具有火燒感,最後需要截肢;二是中樞神經收到刺激後,所導致患者產生飛翔空中的幻覺。
由於當時一般貧窮老百姓捨不得丟棄發霉麥子,仍將之做成麵包,因此,麥角中毒症相當盛行,且成為饑荒年代的流行病。1418年,巴黎曾有一個月內5萬人因此病身亡的記錄。而直到1950年代,該病仍流行於法國。
那為何專門醫治麥角中毒症患者的聖徒是埃及的聖安東尼呢?根據《聖徒傳記》的記載,在苦修生涯裏,聖安東尼與惡靈對抗的經驗相當豐富。有一次在與惡靈對抗過程時,耶穌以火光形像出現。因是之故,他就成為幫助身體如被火燒的麥角中毒症患者脫離病痛的主保聖徒(patron saint)。
該畫作分為三折,有關治療麥角症的内容位於中景部分。聖安東尼身處畫幅中間,左手拿着一個淺盤,正要遞給右手邊照顧身旁截肢病患的修女。而他的左手邊,簇擁着一些特為朝聖而來的麥角中毒症患者與祈求免於患病的王公貴族。
值得留意的是,這是一宗教觀想圖(devotional image),提供麥角中毒症患者祈禱觀想所用,主要目的並非醫治。
根據學者研究,聖安東尼雖然將藥水遞給修女,但其臉部卻朝着圍觀者。如此構圖被認為具有「仿效基督」(imitatio Christi)的涵義,希望信徒仿效耶穌為世人的罪過無怨地背上十字架,獻出的生命,以邁向救贖和永生。
故此,《聖安東尼三折畫》要所傳遞給病患的重要訊息就是:你們要仿效基督,要有堅毅的靈魂承受各種苦難,以追求不朽的永生。故此需要鍛鍊自己,勇於面對病痛以及各種磨難──如同耶穌及聖安東尼一樣。
回到Capadocia那座修道院的現場,當年的信徒更為實際,直接將壁畫上宗教聖人的眼睛刮去,希望能夠治療眼病。
宗教聖人圖像與醫療之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值得留意的是,隨着時代變遷,這類守護聖徒畫像的内涵和象徵意義,也會不斷改變。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變化最為顯著,後來更與同性戀及愛滋病掛上了鈎,也令我聯想起近年來甚囂塵上的普世價值觀。
具體請看下文論述。
宗教與醫療的關係 2-1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