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典名著Reading課──語文教學的新構思

古典名著,作為延續中華民族的生命,提高下一代生活能力和文化承傳的創新與反思,內容以知識、道德、民情、風俗,編造有意識的故事,這些故事,應在小學階段作為特定的學習材料。

從來沒有想過在中文課有限課時中,學校可以放下教科書,抽出14節課時,有系統地課堂內推動全校古典名著閱讀。更沒有想過,學校所推動學生閱讀的古典名著,竟然是位列十大中國名著排行榜前列的《西遊記》、《三國演義》及《鏡花緣》等章回小說。雖說同學閱讀的都是這些名著的簡化版,但每本簡化版的字數約7萬字,要求同學在兩個循環周內主動閱讀7萬字,在當下的學與教環境,實在不簡單。天主教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就破天荒地推動「中華古典名著閱讀計劃」(下稱計劃),筆者作為這個計劃的顧問,深深的佩服老師們的專業實踐與敢於進行教研的精神。

去除測考壓力  提供學習扶手

計劃的安排有點類似筆者讀中學時的Reading課。筆者記得唸初中時,學校各年級的Reading課,是在各年級設定閱讀英國文學名著,年年不同。執筆之時,筆者還記得讀過的外國名著就有Oliver Twist、The Wind in the Willows、Treasure Island、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等經典名著。當時的Reading課是每星期兩節,老師上課的時候,只要求我們齊聲朗課,對於能否了解內容,是自己的責任。由於Reading設有考試,同學們為應付考試,都主動的查字典,理解內容。

相對於筆者當年的Reading課,計劃並沒有安排考試或測驗,這是一個很好的安排,讓同學能在沒測考壓力下輕鬆的閱讀這些中華經典名著。計劃更好的安排是老師在聖誕假期前,給同學派發所閱讀的經典名著(下稱書本),讓同學在假期內閱讀,但並沒有安排任何相關的工作紙或要求同學寫閱讀報告。在派發書本時,告訴同學會在假期後,會連續兩個循環周討論故事的內容。

按教節的安排,每一教節會討論故事中的一個章回,課後不設工作紙,但為保證同學能於上課前閱讀,並能於課堂上參與討論及進行活動,每次課後,老師會派發下課節會討論的「閱讀導學」。閱讀導學以導學為目標,提供「學習扶手」以照顧同學的差異及提升同學的閱讀興趣。這樣的一個安排,實在是Reading課的經典。

吸引同學閱讀的靈丹

小學安排中華經典名著的Reading課,好處甚多。

首先是這些中華經典,全是有情節的故事。故事精彩而充滿高潮。如《西遊記》的故事,奇詭絢爛,最特別的是每章回都可以成一個獨立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妙趣橫生,當中的師徒、神佛、妖魔之間的矛盾鬥法,波瀾起伏,因果分明。例如三調芭蕉扇便十分精彩。沒有紅孩兒被擒,就沒有後來取水、調扇的戰鬥;至於孫悟空假扮牛魔王,騙取真扇,好像解決了問題,卻偏偏忘記問扇子伸縮的方法,被假扮成豬八戒的牛魔王騙回扇子,這些情節,跌宕起伏,既生動又有趣,是吸引同學閱讀靈丹。

其次是這些中華經典名著的作者,都具有相當的文學素養。他們在作品中展示了他們的學識。清朝的經典名著被視為「中國古代文學的謝幕」,當有其原因。不用說《紅樓夢》中所出現的詩詞變成學者研究的專題,就是《鏡花緣》中偶然出現的詩句、《論語》與《孟子》的經典名句和古音韻的「反切」,在故事的情節安排下,也讓同學接觸到一些基本的國學常識。這有助學校建立教育局指定於2024年必須編定在小學階段學習語文的40篇古詩文的學習氣氛。

提升語文老師的教學素養

最後,就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培育和提升了語文老師,特別是小學的語文老師,對古典文學教學技巧與素養。就以《鏡花緣》為例。故事主角唐敖的旅行的經歷的君子國、黑齒國……及所遇到的奇珍異獸,大多出自《山海經》、《博物志》等古代神話傳說,老師在備課時,為準備「一桶水」,必然會參閱相關的資料,同時,也必然會探究古典名著的教學技巧。

古典名著,作為延續中華民族的生命,提高下一代生活能力和文化承傳的創新與反思,內容以知識、道德、民情、風俗,編造有意識的故事,這些故事,應在小學階段作為特定的學習材料。明乎此,小學是不是應該增設中華古典名著的Reading課呢?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