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年好聲音》有感

舞台不只是尖子的專利,每一個學生都應有展現才華的舞台及機會。當老師的都要反思,日常有沒有創設多元平台,讓不同能力的學生有踏上台板、展現潛能的機會?

選秀節目,在世界各地都並非新鮮事物,至於能否推陳出新,吸引觀眾的眼球,以及引起話題之餘,又能引發思考,則端賴製作人的智慧與匠心。最近偶看電視台《中年好聲音》幾個片段,頗有感動,亦帶來些許啟悟。

追夢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一般選秀,多以年青為賣點、以貌美作招徠,近年參賽者更趨年輕,青澀甜美、青春無敵,確是收視的保證。然中年好聲音卻反行其道,擺明車馬,對象直指中年,且年齡跨度很大,或剛過而立,或已逾花甲,據說吸引了近3000人參加海選,在疫情之下,確能引起大眾關注。

周星馳的電影金句「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道出人須有夢想。然追夢需要勇氣,至於能否夢圓,除了天份及個人堅持之外,還得天時地利與人和。是次的參賽者都帶着故事來,為比賽增添了厚度。當中不少參加者在年青時都有一個音樂夢,但因着際遇、經歷等,夢想或擦肩而過、或漸行漸遠,或只能藏在心中。突然,一個重拾夢想的機會擺在眼前,參加嗎?易地而處,必會猶疑吧。

縱或曾經猶疑,事實說明還是有3000人參加了。就是不看節目,我深信當中歌藝總有參差,但無論鹿死誰手,最終勝負如何,我欣賞的是當中勇氣。據悉參賽者來自不同行業,除了普羅大眾,當中不乏專業人士,帶着歲月的包袱,在鎂光燈下,在評審前接受批評,還有來自虛擬與現實的指指點點,沒有勇氣與膽量一定辦不到。叫我感動的是,參賽者以行動告訴我們,追夢不分年齡、賢愚、貴賤,追夢更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大器可以晚成,看似死灰的少年夢想可以重燃,唯必須明白這些機會只會留給永不放棄的人。

每個學生都應得到機會

節目發掘遺才的構念對教育前線不無啟發──舞台不只是尖子的專利,每一個學生都應有展現才華的舞台及機會。我們日常有沒有創設多元平台,讓不同能力的學生有踏上台板、展現潛能的機會,還是機會只給了部分同學?據觀察,因着日常教學繁忙,老師推薦學生參加校內外比賽、活動時,多集中於日常表現突出的學生,想是有素質保證,因利成便,便習以為常。

然長用此法,機會、資源傾斜,讓大部分學生未能受惠。個人認為,每個學生都應得到這些機會,哪怕是一次早講、一次分享、一次參加比賽的經歷,對自以為平庸的學生而言,是備受肯定、得到認可的寶貴成長經驗。經驗告訴我,這點點的肯定,帶來不能預計的改變,實值得多做、常做。所以站在前線的老師們,不妨化身為「星探」,目光不應只望向尖子,應觀察每一位同學,為他們找一個舞台,協助其踏上舞台。要知道這個知遇的機會,不單燃點希望,更可能成就一個夢想。

一位參賽者分享,從小到大都長得胖,外貌不討喜,一向是取「U」的人,從不覺得自己得──長久以來,以貌取人、以成績論成敗,是社會根深蒂固的觀念,因着這個節目的一個機會,讓在成長受傷、際遇受挫的人,夢想重燃、重拾自我、肯定自己,可說功德無量;也讓為師的我再思考,如何在看似牢不可破的觀念下努力發現同學的多樣性,鼓勵他們尋夢築夢。

陳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