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全日制成效反思

全日制本來就是小學上課的常態,理應受到各個持份者包括家長的肯定才對。然而在家長群組及傳媒報道中,可以發現家長對此反應不一,肯定與反對者勢均力敵,當中不少家長對於恢復全日上課抱着質疑的態度。

政府在10月25日宣布中小學面授課堂新安排,本文集中討論小學情況。由12月1日開始,小學全校或個別班別已經完成接種兩劑疫苗達到學生人數的70%或以上,可以向教育局申請全校或個別班別全日面授課堂。根據報道,陸續已有學校申請,恢復全日制的日期相信大部分會在1月或者2月。

家長對恢復全日制意見參差

全日制本來就是小學上課的常態,理應受到各個持份者包括家長的肯定才對。然而在家長群組及傳媒報道中,可以發現家長對此反應不一,肯定與反對的拉成均勢,當中不少家長對於恢復全日上課抱着質疑的態度。

在疫情期間,小學生長期過着半日制的學習生活,部分家長感受到這種安排的好處,子女多了時間做功課,參加興趣班,以及和家人相處。尤其重要的是,有自由的時間安排自己喜歡的活動,包括閱讀與嗜好,當然可供休息時間亦比平日多。但對雙職家庭,下午缺乏專人照顧孩子的,便要加倍的費心安排,否則放任自由而孩子又缺乏自律的話,種種壞習慣也更易養成。對於這類家長來說,他們是會贊成盡快恢復全日制的。

從贊成半天上課的家長反應,顯示了現行全日制的弊端,就是學生整天在進行學科上的學習,放學之後又要應付繁重的功課,不同的評估和測驗考試,不少也要在放學之後參加各種興趣班,以及功課輔導、補習等等,導致孩子們身心疲乏,晚上睡眠的時間也不足夠。能夠自主控制的時間實在太少,往往令到學生對學習感到煩厭,失卻了求學的興趣和動機,而家長又要扮演催促孩子完成功課的角色,因而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

這又回復到究竟什麼是全日制原委的議題。香港在70至90年代初期,小學基本上是半日制的,因為當時學校的校舍數目不足以應付學生人數劇增需要。學校把課程安排在其中半天內完成,另外一個半天學生就可以自行安排作息活動。而隨着新校舍的增加,由1993年開始,政府逐步施行小學全日制。

當年提出全日制的好處是學生可以在上午進行學科學習,下午則學校可以安排其他非學術活動,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體育及各類興趣的培育,以至功課的輔導等等,可以讓學生身心有比較全面的發展。他們在下午的多元學習時段當中,可以參與各種類型的非學術活動,提升學習興趣,發展自己的不同才華。可惜事與願違,因為種種原因(因素是多方面的,這裏不能一一述及),以上理想的情況並沒有出現。

一般學校只不過是把正規上課的時間延長到下午,例如半日制,每科節是30分鐘,現在延長到40分鐘。以前半天要上8節課,現在上午上6節,下午再上2節課等等。無形中學生在課堂上課的時間增加了,而課堂以外的學習卻沒有增加。以往可以早點放學,回家休息,做功課,去發展其他的興趣。

全日制之後,倒返要壓縮在下午放學之後進行,讓學生壓力不減反增,而實際上是不是因為加長了課堂學習時間,因而學習的果效相應地提升了?抑或是學生被動的學習時間多了,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反而被削弱了?這就是實施了30多年全日制的基本情況,以及出現的問題。這亦解釋了為什麼不少家長在疫情下,享受到半日制好處的時候,當學校開始復常,對此卻不太熱衷的原因。

理想的全日制安排

部分家長對全日制質疑的反應,其實可促使小學教育同工反思,怎麼樣的全日制才合乎教育意義,即是可讓學生得到全面的身心發展機會。現在把上課時間表填滿不同的科目,然後令致學生在放學之後趕功課,應付測考的做法,是否就是我們設計全日制的原意?有沒有更加理想的學校學習安排?

其實小學課程並不好像中學般緊湊(後者需要應付公開試),理應可以更靈活地作出全面規劃的。或者可以反問,之前在半日制的時代,一樣可以完成所有學科上的課程要求,為什麼現在不可以?我們能否釋出下午的時段,不再進行常規的課堂學習,而去施行各種類型的非學術性教育活動嗎?

筆者知道少部分學校,已經作出可喜的嘗試。在上午時段,學生照常進行中英數常各科的課。在下午,則規劃種種其他活動。在一周五天內定期分別進行,高低年班也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包括了德育、國民、心靈教育、小組專題研習、各類型體藝及興趣的培訓、閱讀活動、學科的加強輔導、功課作業的指導、社制或班際活動、戶外考察等等。在下午放學之後,學生可以自由回家,或者留校參加收費的興趣班、校隊培訓等等。而大部分的功課作業可以在學校內完成。

筆者建議,教育局趁現在這個機會,就理想的全日制進行調查研究,實地採訪,總結學校的良好經驗,在業界分享,提升全日制的素質。過往教育重視數量的提供,現在應該強調素質的改善。這樣才能夠滿足社會的要求,以及真正達致全人發展的教育目的。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