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想考考大家,試舉一種手部肌肉痛症的例子,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哪種?要大家回答相信沒有難度,難在太多選擇,隨口就有「彈弓手」、「媽媽手」、「網球肘」、「哥爾夫球肘」,有經驗的讀者甚至會答「腕管綜合症」、「五十肩」等等。
香港人多「靠一雙手搵飯食」,可惜容易忽略肌肉筋鍵護理,手部痛症可謂一籮籮。一般文職打字、物流搬運、清潔等重複性工作均容易令到手部肌肉酸痛,即使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雙手也不斷進行負重活動,如買餸、抱BB、滑手機、打機等,筆者也試過在球賽中跌低時單手落地,扭傷手腕關節要手術治療。
有見及此,筆者將解釋各項手部痛症的成因和病理。今日先談手肘關節的痛症,即係大家最熟悉的網球肘和哥爾夫球肘,兩者位於手肘(或稱手踭)上不同位置的痛症,但同樣跟球類活動無必然關係。
手肘靈活有原因
先讓大家認識一下手肘結構。人體的手肘不是積木公仔,只能屈曲伸直,還可以360度擺動,皆因手肘關節由上臂的肱骨、前臂的橈骨和尺骨(將手肘屈曲90度姆指向上,上方較幼的是橈骨,下方較粗的是尺骨)組合,三組骨互相形成獨立關節,變成肱橈、橈尺和尺肱關節,令到前臂能夠靈活運動。三個關節兩側副韌帶和環狀韌帶,當活動時會固定位置和防止關節外翻。
比起網球肘,曾患哥爾夫球肘的人遠較前者少,很多人甚至將兩者二合為一,但凡覺得手肘痛就以為患上網球肘。
球員很少會患哥爾夫球肘?
哥爾夫球肘的正式名稱是「肱骨內上髁炎」(Medial Epicondylopathy of Elbow)。成因是負責手腕向內屈曲的橈側腕屈肌受傷,由於肌肉由手腕延伸到手踭內側,所以患者會感到手踭內側(位置接近肱骨內上髁)疼痛,可能難以握拳和前臂無力。重複進行手腕內屈活動如抽重物、打羽毛球、抹窗掃地等,都會引發手肘內側痛楚。情況雖然像哥爾夫球員以手腕握桿後揮桿所產生的問題,不過職業運動員都懂得保護自己避免受傷,反而很少機會患上哥爾夫球肘。
相反,患有網球肘的人會感覺手肘外側痛楚。網球肘學名是「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opathy of Elbow)。成因基本上跟哥爾夫球肘大同小異,而「網球肘」的命名是由於網球員進行反手抽擊練習過度,增加外上髁的橈側副韌帶和環狀韌帶的受創機會。一般手腕重複性動作亦會引發橈側腕伸肌勞損,肌肉末端有壓點痛,患者將手伸直、扭毛巾甚至平舉手臂都可能會感覺痛楚。
手腕用力過度亦有機會令到前臂神經線受壓,引發橈隧道/肘隧道症候群(Radial Tunnel / Cubital Tunnel Syndrome)。由於痛楚的位置在內/外上髁前方,有時會被誤會為手肘痛。頸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性頸椎骨刺令到神經受壓,其痛楚也會延伸至肩膊和手肘。
兩種痛症可以由醫生臨床診斷,除非懷疑出現手肘關節或頸椎退化,一般不需要進行X光掃描,但物理治療師也有機會用超聲波掃描,去幫助檢查肌肉和筋鍵是否有損傷或纖維化,或更加準確地知道受傷位置所在。
棒球肘
手踭痛症除了以上兩種之外,還有較少見的尺側副韌帶撕裂(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UCL),此類痛症多出現於棒球比賽投手身上。上文提及手肘關節有韌帶固定,而投手投球時前臂外翻作拋物線投出高速球,令到手肘內側的尺側副韌帶迅間拉緊而且受到極大壓力,久而久之會勞損甚至撕裂。可幸棒球肘算是棒球員的專業病,一般日常生活相信不會遇到。
檢查與治療方法
知道了成因和病徵,日常遇到手肘痛就可以自己作個簡單檢查。假設右手受傷,右臂可微微屈曲向前,手背向上,用左手將右手手腕向下壓直至屈曲約90度,之後將右手盡量伸直,如果感覺手肘外側痛楚,可能是患上網球肘。
另一個測試是右臂水平伸直,手心向上,握拳後手腕盡量向上屈曲,左手放在右拳上向下壓,如果感覺手肘內側有痛楚,就代表有患上哥爾夫球肘的可能。
以上手肘痛症,除非涉及神經線受壓和韌帶撕裂,一般治療不外乎以處方消炎藥物、物理手法治療和強化肌肉訓練為主,輕症可以自然癒合,患者感覺痛楚後,減少操勞便能讓手肘得以休息,尤其是暫停導致傷患的重複性動作,康復速度則取決於有否進行適量運動鬆馳肌肉,以及增加手部肌肉力量防止復發。
作者簡介:
彭俊耀,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 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