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的「走進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珍藏展」中,來自意大利卡波迪蒙特博物館40幅珍貴畫作,在精心營造的獨特氛圍下,呈現出懾人魅力。17世紀的大師級畫家充滿張力的筆觸、對比鮮明而細膩的描繪令人凝神屏息。展覽的音樂總監、浸大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兼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教授,為了突出巴洛克時期的藝術風格,刻意為展品設計了一系列沉浸式聲音景觀,部分甚至融入尖端人工智能科技,重新演繹巴洛克年代的經典樂章,為參觀者帶來視覺以外的聽覺震撼,走進一個非一般的巴洛克藝術世界。
《聖經》人物友弟德手掩燭光,神情凝重,她剛為族人殺死了敵方將軍敖羅斐乃,正留神有沒有人闖入房間。她的使女阿貝拉跪在她身旁,用布包裹敖羅斐乃的頭顱,準備把它帶給以色列人。
《友弟德和使女割下敖羅斐乃的頭顱》是意大利巴洛克畫家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的作品,畫中的明暗對比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效果。這幅畫作是「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走進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珍藏展」的展出作品之一。
透過繪畫和音樂說故事
巴洛克是17世紀於歐洲盛行的藝術風格,其特色包括鮮明的對比、誇張的動作及細膩的描繪。潘教授指出,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轉變很大,作曲家探索新的創作手法,並發展出新穎的音樂曲式,如歌劇、協奏曲和神劇。
這些音樂美學上的轉變呼應了巴洛克繪畫藝術的發展趨勢。潘教授表示:「當時音樂創作的新手法在聲音強弱、節奏快慢和音域高低上產生對比,呼應了繪畫作品通過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營造誇張的視覺效果和動感。兩者均利用鮮明對比作為說故事手法。」
潘教授除了為展出畫作配對同時代的巴洛克音樂,亦設計了相關網頁和巴洛克音樂列表,讓公眾能更深入了解巴洛克藝術。精彩的音樂與畫作相得益彰,不僅反映當時的精神面貌,更引領觀眾展開沉浸式藝術之旅。
結合藝術、音樂和科技的體驗
馬塞洛.維努斯蒂的畫作《最後的審判》臨摹米開朗基羅於西斯汀小教堂的壁畫,潘教授為此畫配搭了喬望尼.皮耶路易吉.達.帕勒斯蒂納的格律詩《主啊,當你來》。帕勒斯蒂納是16世紀末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對宗教音樂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潘教授說:「畫作描繪天主對人類進行最後審判的情景,帕勒斯蒂納的格律詩象徵亡魂祈求天主憐憫,與畫中的氣氛互相呼應。這樂章與畫作在展廳中營造了一個讓人沉思的空間,反思生命、死亡與來生。」
帕勒斯蒂納的格律詩分四聲部,在潘教授的版本中,女高音和女低音部分由女歌唱家演唱,男高音和男低音部分則由人工智能演繹。他說:「為配合這幅畫的主題與細節,我們的團隊訓練機器學習演算法,開發聲樂模型,透過結合巴洛克音樂與現代科技,嶄新地以『人機合唱』的方式重新演繹這樂章,象徵人類與天界的對話。」
潘教授表示,部分展出畫作使用誇張的動作來營造張力與華麗的氣氛。在《柏修斯和美杜莎》中,畫家盧卡.焦爾達諾使用鬆散粗略的筆觸和散射光線,為筆下人物注入動感。潘教授於是選擇了由亞歷山德羅.斯特拉代拉創作的《D小調交響曲》來襯托這畫,樂章中小提琴和大提琴即興般的對答精彩不絕,如同古典神話充滿戲劇性的畫面。
沉浸式聲音景觀呈現巴洛克藝術精髓
巴洛克時期的靜物畫歌頌日常物品的美好和感官享受。潘教授和團隊受此啟發,運用先進的音頻與人工智能技術來設計沉浸式聲音景觀,創造充滿想像空間的感官體驗。
《鮮花、水果及摘葡萄的女人》由兩位畫家克里斯蒂安.貝內茲和卡洛.馬拉塔合作完成,作品用色鮮豔、內容豐富,描繪在庭園裡的鮮花、水果及動物等景物。潘教授和團隊將巴洛克音樂結合自然界不同聲音的音效,如雀鳥的歌聲、微風吹拂的聲音,為這豐富的場景加入多層次的聲音敍事。
團隊設計的配樂亦結合了由人工智能演繹的歌聲與現代樂器演奏的音樂,為靜物題材融入現代元素。潘教授說:「我們創造的聲音景觀仿如一個迴音室,為參觀者帶來夢幻般的體驗。當他們踏進這空間,即置身於一個天馬行空的超自然世界。」
他希望公眾在觀賞展覽後,能對巴洛克華麗的藝術世界留下美好印象。由浸大團隊和香港藝術館策展團隊構建的視聽體驗,亦讓參觀人士以嶄新的方式來享受、欣賞和理解美術作品。潘教授說:「美術與音樂都能喚起人的情感和自身經歷,兩者結合,與觀眾有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交流,給不同人帶來不同感受。」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走進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珍藏展」展期至11月2日,請瀏覽展覽網站了解更多。
最近潘教授及其團隊更為是次展覽製作了一系列網上節目,浸大音樂家也親臨展館即席演奏,希望透過這些網上導賞和音樂短片,讓公眾從多角度延伸了解巴洛克音樂及畫作的時代特色。各網上節目將於10月陸續上載網頁。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