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化的禍害:人權專員成標題黨、總統也要罵街

香港回歸以來,受到反對派及外部勢力的蠱惑,一步步走向泛政治化。但無論左右派,意識形態凌駕理智肯定會出問題。最近國際社會發生的兩宗事件,均說明了政治化的可怕。

香港回歸以來,受到反對派及外部勢力的蠱惑,一步步走向泛政治化,議會的角力首先混入市井式的抗爭,然後堂而皇之地「拉布」、以消極手段拖延政府施政,再進而破壞社會安寧,以佔領運動為包裝,腐化香港和中央政府關係,最終演變成為2019年「黑暴」,香港陷入崩潰邊緣。由過去20年的滲透蔓延,即是以意識形態為先的政治化氛圍,是禍害香港的凶兆。

今天,香港的消極對抗勢力被消滅,並不代表這種風氣已被清除。抗中意識被壓制,但另一種來自不同方向,卻採取同一種極端意識形態的攻擊行為,卻在藍黃對抗積累下來的敵慨同仇中悄然成長。無論是「高級黑」地強調認錯改過,變成清除異己的手段,又或是「低級紅」過度吹捧另一種極端意識形態,同樣不利於香港在後黑暴時代重上正軌。

本文不想過度演繹香港問題,希望讓社會自行沉澱和摒棄泛政治化,認清無論左右派,意識形態凌駕理智肯定會出問題。最近國際社會發生的兩宗事件,均說明了政治化的可怕。

專員遭受美方壓力  指控中國人權狀況

第一件事是聯合國人權專員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權評估。一如預期,評估報告對中國提出了許多質疑,但是這篇在人權專員巴切萊特任內最後一天(甚至應該説是最後一刻)發出的報告,無論在當事人的反應、發布的方式和時間、實質內容,都有值得商榷之處。

其一,巴切萊特在報告發表一周前,雖然強調報告將不能在其任期內發出,指出發表決定遭受極大壓力。但最終仍在任期完結一刻發出報告,更在受訪時説到「不會對應該發聲的保持沉默」。如果將這些因素加起來會發現,她遭受並不是發表報告的壓力,而是不發表報告的壓力。

其二,巴切萊特是在最後一刻發出報告,如果壓力來自中國,她肯定難逃事後責難,也就是説,壓力來自美國。

其三是報告內容,儘管美國想寫上針對中國的質疑都在報告內,但同時間出現的還有大量的不確定用語,例如在所謂侵犯人權的指控前面,就多了一個”may”(可能),全篇”may”、”possible”等懷疑用語出現的次數超過40次,報告的肯定程度就更為薄弱。

更值得關注的是,最嚴重的「種族滅絕」(Genocide)完全不曾出現,就算新近流行的「強迫勞動」(forced labour)出現了20次,但除了在引用參考中出現外,大部分”forced labour”反而用於闡述中國如何在法律內加入對強迫勞動的限制,而唯一對中國所謂強迫勞動的評估,還只是要中國政府關注防範強迫勞動,也就是説全無相關的指控。

巴切萊特是在最後一刻發出報告,如果壓力來自中國,她肯定難逃事後責難。(亞新社)
巴切萊特是在最後一刻發出報告,如果壓力來自中國,她肯定難逃事後責難。(亞新社)

更耐人尋味的是,所有對中國的侵犯人權指控都是引用二手資料,然後加上可信的形容詞。但是報告引用中國提供的資料,反而有具體內容和數據。更詭異的是,報告引用一個中國拆取穆斯林宗教場所的Google Earth衛星圖片,雖然的確見到建築物被移除,但第一張圖片看到建築物周邊,根本已經沒有公路連接,那就是説建築早已荒廢,不存在壓制宗教自由。

從報告總結和建議來看,的確提出了不少對中國的指控,但認真地看完46頁報告,不但會質疑指控缺乏證據,甚至會得出指控並不真確的結論。然而,偏偏聯合國的新聞稿,對中國的指控照單全收,比美國媒體還要極端。由此不難看出,這些所謂用來監察社會公平的國際組織,離不開政治打手的作用,於是在身負指定的政治任務,來狙擊目標國家,然而這些組織成員畢竟仍有自身的原則,於是就出現了這個種近似標題黨的報告,這也是被認為中立、客觀的組織的悲哀。

拜登攻擊政治對手  無關民生施政策略

然而,説到政治化,這些高階的非政府組織還可説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還有點矜持,但各國政府受政治體制和政治前途的限制,所有行為就以個人利益為依歸。正如堂堂美國總統拜登,在歐美極端的社會政治氣候下,離不開潑婦罵街般攻擊對手。

9月1日晚,拜登以「為國家靈魂而戰」為主題,在費城獨立大廳(Independence Hall)發表講話。這次是2020年大選結束近2年後,拜登再次進行環繞選舉發言,但內容絲毫無關社會民生和施政策略,而是肆意攻擊政治對手,為中期選舉造勢。

拜登公開指責「特朗普主義」不但引發政局動盪,對國家的民主制度帶來連串威脅,也令社會倒退,無數民眾正喪失幾十年來逐漸獲得的權益。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以「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GA)為口號,但其運動的本質卻會讓國家倒退,民眾將回到沒有選擇權、隱私權、避孕權,部分人也沒有婚姻權的處境,相反民主黨致力保障國家民主,但現在面臨阻撓,民眾需要挺身而出。

隨着中期選舉逐漸臨近,美國兩黨的矛頭,開始由國際關係,轉移到攻擊政治對手。拜登最近的公開講話措詞都變得激烈,他上星期在馬里蘭州一方面表示尊重傳統的保守派共和黨人,但MAGA理念已經淪為半法西斯主義,指責特朗普環繞這個口號提出極端思想,奉行這個路線的共和黨人其實崇尚暴力與仇恨,不值得選民支持,試圖分裂共和黨支持者。針對拜登的攻擊,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反擊,指拜登純粹因為政見不同,就貶低數以千萬的同胞,造成社會分化,言行有失領袖風範。他還指責拜登過去2年執政期間,衝擊國家的靈魂、法律以及神聖價值觀,甚至民主制度也無法倖免。

隨着中期選舉臨近,美國兩黨矛頭,由國際關係轉移到攻擊政治對手。(亞新社)
隨着中期選舉臨近,美國兩黨矛頭,由國際關係轉移到攻擊政治對手。(亞新社)

社會問題無改善  歐美社會碎片化

直接攻擊的出發點當然是為了選票,但背後還反映出美國社會的關鍵變化。以往政治人物都講究身段和包裝,慣常強調美國利益和團結人民。但自特朗普不講守則而以煽動極端矛盾,鼓動支持者在保守的黨內初選積極投票下脫穎而出,再利用美國共和兩黨在投票時的對立局面,只要抹黑對手拉低對方支持者的投票意欲,就能夠有機可乘,以些微多數獲勝。這種方法非但讓他擊敗希拉里,還險些挫敗拜登。

特朗普這種敵我矛盾的煽動票源方法,在逐漸碎片化的歐美社會的確非常有效,還有效地改變了美國政壇生態。於是,民主黨只能採取相同的撕裂方法,跟特朗普以及共和黨對着幹。再加上自拜登上台以來,內政乏善可陳:新冠病毒依舊肆虐,病亡人數還在飆升;槍擊事件有增無減,可怕的小學血案無法喚醒政客的良知;惡性通脹已經動搖社會民心,山雨欲來下,基層民眾仍在被富人肆意收割……美國國內各種社會性矛盾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美國政府無力改變民眾糟糕的生活,只能通過轉移矛盾的方式,將中期選舉從制裁引起的通脹轉化為對抗專制侵略之戰,當共和民主兩黨同樣在哄騙美國民眾不要在乎施政成績,但又無法通過攻擊中俄來分勝負時,選舉成敗就在如何煽動支持者投票情緒。於是,民主黨與共和黨撕下了溫文爾雅的虛偽面紗開始肉搏,各自直接用上「危害國家」、「人民公敵」等令人咋舌的標籖,也順帶拋棄了美國的政治制度光環。議員們在立法議政殿堂上大搞政治極化,社會各族群同樣互相踐踏,極化思維正在入侵美國的所有社會領域。

美國正以自信且堅定的步伐,走上蘇聯的舊路!

霍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