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以文載道──論文學如何承載華夏文化〉
詩歌最容易感染情緒,若能體會詩、詞、歌、賦中的點滴,便能體會作者創作時的心態,欣賞作者的文詞修養,了解作者創作的時空風情,沾染一點作者的文化藝術,加添一些中華情懷。不同時代所流行的詩歌,總會流露當時民間的風土人情、社會政局、流風時尚、生活作息的資料,是了解華夏文化的最佳途徑。
《詩經》
《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周朝時,天子派出採集民謠的官員(行人)到民間各地收集民謠,由史官編彙整理後讓周天子閱覽,以了解民情,計劃施政。孔子把3000多篇的民謠刪成300餘篇,這便是中國第一本詩歌集《詩經》。
春秋時代,《詩經》是結合了全國各地不同訊息的一部百科全書。「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熟讀《詩經》可以抒發情感,表逹意見;可以了解社會情況,明白不同事理;可以涵養身心,提升個人素養,與人相處;可以表達心懷,傾訴情緒;在家知道孝養之道,在朝能為國家作出貢獻;也可多認識不同物種的名稱,所以孔子教訓孔鯉「不學詩,無以言」。
詩經中有15國風,是15個不同地區的民謠,陳述各地的風土人情,佔了《詩經》中的160篇。這些民謠都是民間的一些口頭創作,內容豐富,愛情、求偶、戰爭、狩獵、宗教、祭祀、郊遊、宴樂、舞蹈、作息等,表達了民間的風俗時尚,有明顯的文化氣息,也讓今天的我們能多些了解春秋時社會的生活及文化。「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祭祀歌頌祖先的詩歌。《詩經》都是能演唱的韻文,許多篇章出於民間口語、準確、生動、鮮明、突出,富於表達,充滿藝術的魅力,是華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楚地的歌謠,是詩經後的新詩體,以屈原為代表,楚人浪漫而富幻想,詩歌的創作感情奔放,神幻奇特,流美而哀怨。楚辭篇章較長,不似詩經可唱,據古籍記載,是以一種較為簡單的調子來吟誦,楚辭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故又稱「騷體詩」,國風與騷體詩,會是風騷一詞的出處吧。
到漢代因「不歌而誦謂之賦」(《漢書·藝文志》),司馬遷把屈原的作品稱「辭」,而把漢宋玉、景差、司馬相如、班固等人的作品稱為「賦」。賦似詩似文,講究文采、韻律、節奏,重於借景抒情。賦不能歌唱,只能吟誦,多在士人間流誦,不似詩經般能在民間廣傳。
樂府、唐詩
樂府詩繼《詩經》而發展,本是秦的官府音樂,漢武帝時收集民間的歌辭,設「協律都尉」以主理歌樂的創作。樂府多來自民間歌謠,語句樸實、形象鮮明、文字活潑、音調和諧,保留了口語及無意義的感嘆詞,通過韻文,描繪歌者當下的情感體驗。也有詳敘故事的樂府詩,如《陌上桑》,諷刺權貴調戲民女之醜態;《孔雀東南飛》描述愛情與家庭悲劇等,感事而發,緣於哀樂。
到唐代詩人如杜甫的《麗人行》、《兵車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都只能吟誦,不能吟唱的了。唐代承接騷、賦、樂府出現了多種詩歌體裁,包括古體詩、絕句及律詩,四絕八律,句字平仄、用韻都有一定的規律,律詩中的頷聯、頸聯必須對仗工整,古體詩對音韻格律要求則比較寬鬆。唐詩除部分樂府詩外多不能唱,但唐代由盛而衰,詩人輩出,作品豐富,在政治、經濟、社會、民生、風俗、文化都有不同的資訊,是中國文化重要的部分。
宋詞
宋詞又稱「曲子詞」,因可合樂演奏,又稱「樂府」;因句可長可短,又稱「長短句」;以發展過程而論,又稱「詩餘」。詞在隋唐時多在宴會上演奏,宋.王灼《碧雞漫志》有「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
詞也是由民間歌謠興起而後為士人官家發展推動,晚唐、南唐詞人側重兒女風情、詞言柔婉、音律諧潤、宛轉綺麗,如柳永寫出生活現實,反映基層男女情感的作品,深受民間喜愛,「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到蘇軾、辛棄疾、岳飛則豪宕放懷、抒情感事、說理寫實、悲壯沉鬱,把詞推上另一境界,「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 ,唱大江東去。」
唐詩、宋詞均須稍懂中國文學、掌故,才能深刻了解詩詞中的意境、情韻。元曲是村坊小調,混雜了唱詞、道白、做手、關目,以題材劇情演出的戲劇形式,以後另闢專題闡述。
革命、抗戰歌曲
我兒時就讀前清秀才設立的一所私塾小學,能記得讀的是古文評註,也有音樂課,還在腦中迴旋的有《黃花崗》的「看黃花崗上,民族的英雄,把生命敲響革命的血鐘。正春光明媚,楊柳依依,誰忍永別父母與妻兒,誓將白骨長埋黃花崗……」、《天倫歌》中「收拾起痛苦的呻吟,獻出你赤子的心情,服務犧牲,服務犧牲,捨己為人無薄厚……」、《畢業歌》中「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樑,我們今天是絃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復興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斷地增漲,同學們,同學們快拿出力量,擔負起時代的興亡……」、《嘉陵江上》的「那一天,敵人打到了我的村莊,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聞到故鄉泥土的芳香,一樣的流水,一樣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歡笑和夢想……」
當年唱這些革命、抗戰歌曲時,既喜愛歌曲的旋律,也感到歌詞的震撼,自然也添上了一些壯志、哀傷、愁緒,對自己也曾有一些激勵。今天,學校若在課程的編排上能多花些心思,多滲入一些琅琅上口的詩歌、詞賦,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肯定有幫助。
流行音樂是詩歌的延續,是文化傳遞的重要一環。今天的流行歌曲,能否傳遞一些中國文化,便要看作者的文化修養和表達的技巧了。
〈華夏文化的載體〉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