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效能學校的特徵

我們相信當教育工作者以教好每一位學生為己任,而學校又以效能學校的特徵為指標,PISA是否名列三甲,已不重要。

香港中文大學於2019年12月3日公布香港2018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 的成績,結果顯示閱讀能力(4/79)及數學能力(4/79)相繼落後於內地及新加坡,科學能力更排於第9位(9/79),不禁使人懷緬2002年香港在PISA的成績:數學第一(1/43)、科學第三(3/43)、閱讀第六(6/43)。

這個訊息引起很多關心香港教育的熱心人士,擔憂如此驕人成績會不復再。讓我們冷靜一下,回到原點思考,若果每一所學校都是一所「效能的學校」,香港的教育素質自然便會提升。

效能學校的緣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百廢待興,各國大興教育。美國於1960至1970年代,教育研究與教改接二連三,課程及教學法不斷推陳出新,但學生的成績仍然無甚進展。1964年,美國國會便委任James Coleman等人以「教育機會均等」為主題進行研究,以645000名的公立學校學生的成就測驗分數為主,另外加上公立教育機構的學生在種族、膚色、國籍及宗教等項目,研究學生受教育的均等機會。

這份《教育機會平等調查》(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urvey)研究結果於1966年提交美國國會,就是震動美國教育界的《Coleman報告書》(The Coleman Report)。這本報告書引起學者對研究興趣,並不是學生受教育是否均等,而是報告書結果指出的3點:大多數學生就讀於種族隔離式的學校;學校因素與學生成就相關性極低;不管學生是哪一個種族,背景差的學生,會比其他學生學得更多。

這意味着學校的功能與學生成績沒有顯著的關係。於是美國在1970年代的「效能學校運動」(Effective Schools Movement)展開序幕。學者紛紛以「效能學校」作為研究重心。學者們為了「效能的學校」這個題目,不停在「六何」中尋找答案。

美國社會學家Coleman發現,學校的功能與學生成績沒有顯著的關係。(Wikimedia Commons)
美國社會學家Coleman發現,學校的功能與學生成績沒有顯著的關係。(Wikimedia Commons)

美國效能學校的特徵

英國稍後一年發表的《Plowden報告書》(The Plowden Report),研究結果都認為學校對學生的成績影響有限。其實當美國的《Coleman報告書》及英國的《Plowden報告書》公布後,很多學者都不認同研究結果,試圖再以研究來證明這兩份報告書的不確實性。

美國的Weber於1970年代,選了95間文化不利學生學習的學校作出研究,再親訪其中17間學校,看其是否達到閱讀測驗的要求。Weber歸納了4間達到成功準則的學校,發現它們的共通點是:(1)強的課程領導;(2)對學生高期望;(3)良好的學校氣氛;(4)重視閱讀;(5)在閱讀教學輔以拼音(學生來自不同文化的家庭);(6) 個別化教學;(7)評量學生的學習進度。

Edmonds是「效能學校運動」的表表者,他於1970年末期的研究結果,廣為學者引用:(1)效能學校擁有強大的行政領導權;(2)效能學校在教學上對貧困兒童具有一種期望,其中不允許任何兒童跌破最低要求的成績水平;(3)學校的氣氛整齊有序,不拘泥,安靜而不壓抑,通常有利於當前教學工作;(4)效能學校在某種程度上清楚地表明,學生獲得基本的學校技能優先於所有其他學校活動;(5)必要時,學校的資源可以從其他業務中轉移過來,以促進實現基本目標;(6) 必須有一些方法可以經常監測學生的進度。

Weber認為,達到成功準則的學校均有良好的學校氣氛,以及重視閱讀。(Shutterstock)
Weber認為,達到成功準則的學校均有良好的學校氣氛,以及重視閱讀。(Shutterstock)

英國效能學校的特徵

到了英國,其中Rutter與3位學者,於1979年發布研究成果──《1萬5000小時:中學與其對孩子的影響》(Fifteen thousand hours: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ir effects on children),這個研究肯定了學校與學生的成績是有顯著的關係。

該研究於1970年至1974年期間,對12所倫敦的中學作出研究,分析了學生除了學業成績外,其他如學生的上學出席率、犯罪率等變項都加以分析,Rutter他們於1980再發表研究結果,得出致使學校成為一所高效能的學校有8項原因:(1)平均分配不同智能的學生於一班;(2)運用獎賞、讚賞與鼓勵;(3)有好的學習環境及工作環境;(4)讓學生參與學校的生活;(5)善用作業;(6)教師以身作則;(7)良好的教室經營;(8)強的領導,民主及教師在決策過程中可以表達意見。

香港效能學校的特徵

香港中文大學一群學者,亦做了一個研究。李子建、鍾宇平、盧乃桂、黃顯華等教授於2001年做了一個對官立及資助中學的學校效能研究,著名研究效能學校的專家如荷蘭學者Creemers及3位國際知名教授Teddlie、Caldwell、Williams對此研究亦給予了意見。

研究對象是6所公認為效能學校。教育署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社群及情意3方面作參考,選出這6所樣本中學。研究者歸納出6所效能學校的一些共同特點:校長強而有力的領導、教師高度的投入感和教師高度的穩定性。雖然說效能學校的共同特點只有3點,但如何達到這3特點的成效,其實隱含着大量效能學校的特徵。

雖然說效能學校的共同特點只有3點,但如何達到這3特點的成效,其實隱含着大量效能學校的特徵。(Shutterstock)
雖然說效能學校的共同特點只有3點,但如何達到這3特點的成效,其實隱含着大量效能學校的特徵。(Shutterstock)

結語

綜合了上述3個本港及英美的研究結果,表面上與教育領導大師Hallinger、Murphy的教學領導及學習領導理論指標相類似。例如效能學校的校長會制定學校目標、督導及評鑑教學工作、課程協調、監察學生進度、保障教學時間、激勵教師、提高教師專業發展、制定及強調教學標準、激勵學生學習、校長經常與家長及師生接觸、對社區和家長倡導正向的價值觀。當然這有待學者用研究來證明。

我們相信當教育工作者以教好每一位學生為己任,而學校又以上述效能學校的特徵為指標,PISA是否名列三甲,已不重要。

劉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