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國平。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永恆之女性》、《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插圖本)》、《我的心靈自傳》;隨感集《人與永恆》;散文集《執迷者悟》等。譯著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等。
其實我是外行,從來沒做過教育工作,但是教育即生長的理念是由哲學家提出來的,做了最具體闡釋的是杜威。哲學家關於教育問題的專著,就我的閱讀範圍來說,我讀過洛克、盧梭、康德、尼采、杜威和懷特海,這些哲學家很不一樣,他們的哲學體系很不一樣,但是在教育即生長這一點上,意見十分一致。
教育即生長這個理念實際上是立足於對人性的理解,有這麼一個假設:作為人類的一個個體,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已經具有潛在的人所共有的精神禀賦、精神能力。那麼,教育就是要讓這些禀賦、這些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長。具體的說,智力教育就是要讓人的這種認知能力、這種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長,擁有一個自由的頭腦,重點不是在知識的灌輸。美育也就是情感教育,就是要讓人的感受能力、情感體驗能力得到良好的生長,擁有一個豐富的心靈,重點也不是那些技藝的培訓。德育實際上是要讓人的實踐能力、道德自律的能力得到良好的生長,擁有一個高貴的靈魂,重點也不是那些規範的強制。
大概是這麼一個思想,我想結合互聯網時代的一些特點,來談兩點看法。我覺得互聯網的出現,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事情,它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種改變是很全面的,包括交往的方式、消費的方式和學習的方式,實際上也改變了我們教育的大環境。在這個情況下,教育即生長並不是一個過時的理念,反而顯得更加重要。
我想談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是我感覺比較突出的。第一個問題涉及到智力的生長,第二個問題涉及到心靈的生長。
第一個我想談創新能力和智力生長。互聯網顯著的特點是知識更新極其迅速,創新因此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力之一。我們要問一下,創新能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呢?其實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孤立的創新能力,你不可能開一門創新的課程,來專門培養這個能力。所謂的創新能力,無非是一個人的整體智力素質的體現,其中包括很多因素,比如說好奇心,想像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對既有的理論質疑的能力,對事物追根究底的能力,還有綜合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融會貫通的能力,還有跨界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觸類旁通的能力。所有這些能力其實在我們現在的應試體制裏面是不受重視的,甚至是受到壓制的。我覺得創新的需要已經形成了一種倒逼之勢,迫切需要改變應試體制。
從智力生長的角度看,互聯網時代的環境有利也有弊。互聯網最大的好處,對智力生長最大的好處,是信息資源共享。一個善於自學的人,可以很便捷的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的基本信息和最新動態。隨着互聯網+教育的興起,各種公開課的開設,人們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師和課程。現在網絡上有含量的教育公眾號,APP 自媒體平台,也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在網絡上形成很多自學者的團體。不妨說,互聯網時代是自學者的天堂。
可惜的是事情還有另一面,對於缺乏自制力的和學習能力的人來說,互聯網是地獄,不過是充滿誘惑力的地獄。我們看到互聯網給少數心智活潑的青年提供了創業和成功的機會,與此同時,一將功成萬骨枯,網癮又使大量青少年成為虛擬世界的奴隸,喪失了真實生活的能力,不要說成功,以後謀生都困難。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看法,在互聯網時代,有自學能力的人會勝出,沒有自學能力的人會落敗,甚至會被淘汰。我一直認為,一切教育本質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本質上都是自學。歷來只會考試的人,走出學校以後不一定有真本事,相反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在學校裏面往往不是學霸,但一定是善於自學的人。這樣一個規律,我相信在互聯網時代會體現得更加鮮明。
那麼,是不是可以不要學校教育呢?當然不是。恰恰是要求學校教育改變應試的總體格局,回歸智育的本義。智育的目標是智力的良好生長,智力怎麼算生長得好呢?我認為有一個可靠的徵兆,就是善於自學。一個學生在學校裏面具備了快樂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他的智力品質一定是好的。
如果我們的學校把立足點,從讓學生被動地應付功課和考試轉移到增強自學能力上來,培養出盡可能多的合格的自學者,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這就意味着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式、評價體系、師生關係等方面必須有一系列的改變。比如課程設置上,一方面要差別化,讓學生有較大的選課自由,另一方面要少而精,給學生留出自學的時間。評價體系上,不再以考分論英雄,而是讓智力真正優異、善於自學的學生在學校裏面就成為英雄,孩子都是看重榮譽的,價值導向往往起決定性的作用。按照這個方向來規劃教育的話,那些智力品質好的學生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如魚得水,資質一般的學生成為網絡犧牲品的也一定會少得多。
多讀經典 不致迷失
第二個問題,我講一下閱讀經典與心靈生長。從心靈生長的角度來看,互聯網也是有利也有弊。現在有些人處在永遠在線的狀態,我要提醒一點:人類創造了互聯網,但上帝也有它的互聯網,我們不能只上人類的互聯網,不再上上帝的互聯網,把上帝向人類傳遞的最重要信息給屏蔽掉了。我說的上帝互聯網是一個比喻,我指的是兩個東西,一個是大自然,另外一個是人類的心靈世界。這兩個東西不能分割,自古以來,大自然孕育着人類的心靈,人類的心靈也感悟着大自然,如此形成了一個充滿意義的超級互聯網。中國古代哲學把這個互聯網稱作天人合一,或者是天人相通。由於這個超級互聯網的存在,人類才有了哲學、宗教、文學等等,才有了悠久而常新的精神生活的傳統。
人類歷史上不斷誕生一些偉大的心靈,他們善於感應自然,體悟心性,接收上帝的信息,並且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達所接收到的信息,他們稱為經典作家。經典作家是上帝互聯網上的網絡高手,讀他們的作品,可以使我們對上帝的信息形成一個概念,並且自己也學會接受上帝的信息。其實每個經典作家都用自己的作品建立了一個媒體,你只要願意就可以加關注,成為他們的粉絲。你不必也不可能都加,但是如果一個也沒加,只是追隨着凡俗世界裏的名人,你的精神境界就堪憂。經典作家理應成為擁有最多粉絲的超級名人 ,如果他們普遍受冷落,這個時代的精神境界就堪憂。
互聯網的好處是信息資源共享,要享受這個好處,一個人必須知道自己要什麼。現在的普遍情況是人們上網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這些信息常常與自己的生活和心靈生長毫無關係,結果只是把自己變成了海量信息的一個通道。這正說明在互聯網時代,特別重要的是給自己的心靈生長打下一個好的底子,而閱讀經典就是打底子最好的辦法。通過閱讀經典,一方面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一個明確的精神目標,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方面品嚐到了真正的精神佳餚,精神味覺會變得敏銳而精緻,從而具備良好的鑑別能力,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有了這兩條,一個人就可以對互聯網用其利而不受其害了。
總之,一個人只有經常上上帝的互聯網,才不會在人類互聯網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我一直主張中學應該開哲學人文經典著作選讀課,藉此為少年人的精神生長打好底子。在座有很多校長,我希望你們能夠在自己的學校做一個試點,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報名做一個志願者。謝謝!
原文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Pixabay / CC0)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