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母親

那個時代的女人只能寄望家庭,丈夫不能做依傍,兒女是唯一攀附的支柱。如果今年可以四代聚在一起慶祝母親節,母親一定會很自豪。

那天清明節,哥哥在我們幾兄妹的群組發出一張媽媽最漂亮的照片, 原來母親已逝去35年。

其實以今天的標準,算早逝,沒有機會四代同堂,是遺憾, 如果她今個母親節還在,已有5個曾孫了!

唯有寄托孩子的命運

我母親當年嫁了我父親便跟隨他孤身來香港,一個親人朋友也沒有,她天性神經質、事事緊張,婚姻又破裂,唯一寄托是4個兒女,她那代女人,便是這種命運,總是把自己放在最不重要的地位。遇上一位由上海逃難來香港的法國神父,可以上海話傾訴,宗教於是變了她慰藉。

母親可以用上海話傾談的朋友,都圍繞我父親幾位同事的太太,後來廣東話可以點,便可以和幾個合得來的鄰居交往,學點廣東菜、學煲湯,甚至我同學的媽媽,有些也成為了她朋友,但始終時間都花在兒女身上。後來我也覺得她其實口才不錯,也頗風趣,可惜沒有帶來紓緩她的挫敗感和孤獨。

靜觀母親的女兒

我記得我身為唯一女兒,母親總是帶着我,串門子、花整個下午買衣料,我總是坐在一旁,絕無參與,當年沒有手機娛樂,實在是無所事事,大概形成我後來很喜歡靜靜在一邊觀察的習慣,而且竟然學懂上海話!

母親主要是緊張那3個兒子:大哥出外留學,母親把洗衣粉也寄去,人家海關把整個箱翻出來查驗,弄到全部寄去的食物都是洗衣粉。二哥第一天去外國留學,便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給母親,內容我不知,只知道母親很長時間把信放了在手袋內,看了又哭,哭了又看。

還在念大學的三哥駕車在香港島發生意外,我陪了母親由九龍去瑪麗醫院, 那時候要乘天星小輪去到中環轉乘的士去,在的士站我拖了母親,逐個向排隊的人要求打尖,她忽然崩潰坐在地上,我除了扶她站起也做不來什麼。

對於我,傳統女性觀念重的母親在我身上沒期待、沒寄望,只是在我中學的反叛期間,經常要見家長,也苦了她每次也要為這個愛和老師鬥咀的女兒道歉。在她心目中, 女孩子最好是去做秘書,於是送了我去學打字,她便以為順利成章為女兒安排好將來。對於女兒是學校辯論隊、作文賽冠軍,她不知道。

熱愛音樂與時裝

那個年代的女人,收藏自己的喜好,以自我犧牲為首任,後來才知道她中學時期和幾個女同學組成歌舞團,曾去過夜總會表演,當然,那個年代,幾個女孩子的家庭都反對,也沒繼續。印象中,她愛跟潮流音樂,幾個外國電視節目例如Sonny & CherOsmond’s Show,她也愛。又愛那時來港的寶塚歌劇團女扮男裝,去了看幾次,特別愛那些閃亮亮的服裝,她自己也愛時裝,買了衣料做旗袍,會用同一衣料也做了高跟鞋配襯,我受了影響,於是我一直的願望都是做時裝設計家。

但沒有在事業上發展的滿足感,那個時代的女人只能寄望家庭,丈夫不能做依傍,兒女是唯一攀附的支柱,如果今年可以四代聚在一起慶祝母親節,她一定會很自豪。

黃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