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宜讀 因閱而悅

不會讀書的人,只活了一次;會讀書的人,活過一千次人生。

又是人間四月天。桃李芳菲的世界,燕子呢喃的時節,一樹花開伴隨着一縷書香,欣然如期而至。

早在50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提倡「走向閱讀社會」,呼籲全球關注閱讀之重要性,讓閱讀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養成閱讀習慣,使人受用無窮

時隔23年之後,終於正式訂立「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即「世界閱讀日」),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年老還是年輕,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

今年適逢新冠疫情下的第三個「世界閱讀日」,在外遊受限、出行不便的特殊年景,在社交距離如影隨形的尋常日子,樂見大眾又重回書本懷抱,以閱讀消磨閒暇時光。一如作家毛姆所言:「養成閱讀的習慣確實使人受用無窮。」人到中年之後,除了玩單人紙牌、解象棋殘局和填縱橫字謎之外,可以自娛自樂而不需要同伴,且能夠從中感到滿足的遊戲幾乎所剩無幾。

沒有哪一種活動能如同閱讀那樣,可以隨時開始,隨便持續多久,同時能夠有所兼顧,而且可以隨時停止。一言以蔽之:規避功利性的閱讀是一種愉悅的享受,「培養閱讀的習慣就是為你自己構建一座避難所,讓你得以逃離人世間幾乎所有痛苦與不幸。」

在《為生命而閲讀》中,出版人施瓦爾貝則講述了一個讀者的噩夢:在登機口即將關閉之時,他突然意識到在飛機上將無書可讀,於是不顧催促登記的最後廣播,瘋狂地四處尋找書店甚至是書報攤,可惜最終卻一無所獲,以致不受控地開始尖叫……

夢醒時分,他直言:「我的潛意識並不會因為想到要在天上飛速移動的金屬管子裏待幾個小時,沒有東西吃、沒有節目看或是沒有音樂聽而感到不安。多個小時沒有書籍相伴這種想法會讓我在冷汗中驚醒。」作為極致的愛書人,施瓦爾貝對書的狂熱正是對生命狂熱的一種表現,他視閲讀為瞭解世界的視窗、認識人生的管道、尋找答案的媒介,以及重塑自我的方法。

努力以閱讀之名成為最美好的自己。(Shutterstock)
努力以閱讀之名成為最美好的自己。(Shutterstock)

因閱讀而開闢的新路徑,已經或正在改變閱讀者的思維模式與生活方式,讓心靈變得更加豐盈,讓生命變得更加精彩。

香港全民閱讀,建構書香社會

實在無法想象,疫情中沒有閱讀的日子,將是何等難熬,想必一定是一個更加漫長且恐怖的噩夢吧!置身行動受限的疫情時空,思想卻仍然可以經由閱讀在無窮的精神疆界縱橫馳騁。閱讀恰是疫情中的一束微光,為煩躁者帶來寧靜,為焦慮者帶來平和,為猶疑者帶來信心,為憂傷者帶來快樂,為軟弱者帶來堅強,為恐懼者帶來勇敢,為頹廢者帶來鼓舞,為絕望者帶來希望。

在疫情中,漫步書山學海,超越時空界限,與作者對談,與編者對話,遠離眾聲喧嘩,擺脫形影相吊,從容自在地享受歲月靜好的閱讀慢生活,何其幸運。

綜觀疫情下的世界各地,幾乎無處不在回歸閱讀。在香港,從疫情第一波的「全民抗疫,以讀攻毒」,到疫情第五波的「悅讀愈好,悅聽愈美」,出版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出版協會大力推廣公益閱讀,「悅」讀從未停步,喜「閱」一路前行。

今年,香港出版總會不僅持續推動「自家慢讀」,而且發起「香港閱讀達人挑戰」,更特別倡議將4月23日訂立為「香港全民閱讀日」,賦予「世界閱讀日」更加本地化的豐富意涵,對於建構香港書香都會,可謂善莫大焉。

書中所有,未必是古人夢寐以求的「千鐘粟」、「黃金屋」和「顏如玉」,反而一定有今人心馳神往的「詩和遠方」。疫情時代,期待你我他都能夠與書結緣,實現生命中最美的相遇,在自然的無限春光中,邂逅心靈的絕美春天。

即使疫情下的時空並不完美,也努力以閱讀之名成為最美好的自己。不妨相信:不會讀書的人,只活了一次;會讀書的人,活過一千次人生。

「香港全民閱讀日」社交平台:
Facebook:www.facebook.com/cityreadingday.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readingday.hk
「悅讀12小時」線上活動:
YouTube:www.youtube.com/channel/UCx5TSsNBoSIkerzSzhqvz7w

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