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大限將至,慈善家可扮演什麼角色?

聯合國釐訂17項全球目標,期望「結束貧窮, 守護地球,確保所有人在2030年共享和平與繁榮」。如今只有不足8年的時間,這些目標能否在2030或以前逐一實現?

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造成極為沉重的打擊。對於人類而言, 此類災難既非「空前」,亦非「絕後」。 近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報告,警告全球氣溫將升逾攝氏3度,高於《巴黎協定》的目標。長此下去, 人類將面對災難性的後果。

除了氣候以外,聯合國釐訂17項全球目標,期望「結束貧窮,守護地球,確保所有人在2030年共享和平與繁榮」。如今只有不足8年的時間,這些目標能否在2030或以前逐一實現?除了政府和非牟利組織以外, 還有什麼持份者可成為這場運動的重要推手?

全球慈善事業  資源分配失衡

樂施會年初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 在疫情下億萬富翁的財產不跌反升,且自新冠疫情開始以來,全球每26小時便出現一位新的富翁。Knight Frank的資料顯示,亞洲經濟快速增長,將會產生全球1/3以上的億萬富翁。與此同時, 亞洲亦有龐大的弱勢社群。隨着世界上出現更多的超高淨值人士(ultra-high-net-worth individuals),且其財富亦持續增長,輿論呼籲他們須建立慈善事業為社會公益作出貢獻。

其實,在過去20年間,全球慈善事業蓬勃發展,每年相關時間和金錢捐贈總價值約為2.3萬億美元,接近全球GDP的3%。然而慈善家們僅僅作出捐贈不但不夠,而應通過協調合作的策略性方式來發展慈善事業。儘管有些超高淨值人士較喜歡以低調的方法進行其慈善工作,但各慈善機構仍需更多超高淨值人士的大力支持。

慈善界所面臨的其中一項重要挑戰是資源分配失衡的問題。慈善家傾向以其熱情及個人興趣來支持某一範疇的慈善工作,因此某些範疇的慈善較其他類別獲得更多資源。以中國為例,有研究指教育的慈善工作最受歡迎,在2015年有近半數的慈善捐款都用於教育方面。慈善家應在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選擇協助發展一些資源上較短缺範疇,如性別平等(目標5)及保育及維護海洋資源(目標14)。

世界上出現愈來愈多的超高淨值人士,且其財富亦持續增長,他們須更好地貢獻社會公益。(Shutterstock)
世界上出現愈來愈多的超高淨值人士,且其財富亦持續增長,他們須更好地貢獻社會公益。(Shutterstock)

填補商業缺口  提倡創新政策

慈善家亦可以利用其資源發展在商業上不可行的措施,氣候行動(目標13)就是一個絕佳例證。要達至淨零排放,使用可再生能源是最關鍵的一步。但達到能源轉型首先需要技術基礎建設,使潔淨能源的價格令人人皆能負擔。

鑒於私人商業機構皆以盈利價值為先,因此它們可能不願意投資於能源轉型,而可能會壟斷能源市場,或將成本轉至到終端消費者身上(也稱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有見及此,投資與環境及能源相關的研發,以確保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潔淨能源,是一項非常值得慈善家支持的發展項目。

最後,慈善工作不僅是捐款。慈善家應找出公共政策所帶來社會差距,並提倡作出政策的改變。以性別平等(目標5)為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於疫情前有9%的女性在19歲之前結婚,而35.4%的女性則在18歲之前結婚,這遠超過全球20%的平均水平。

這些性別差異在教育制度上亦很常見,女性未受過任何教育的可能性比男性高出兩倍。根據政府的統計,有21%的成年女性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而未有受過教育的成年男性只有10%。因此,如慈善家盼能解決由制度所衍生的社會問題,慈善工作必須要與政府合作以處理根本問題。

商業機構以盈利先行,不太可能投資能源轉型。慈善家可以填補環境及能源開發,確保人人都能負擔得起潔淨能源。(Shutterstock)
商業機構以盈利先行,不太可能投資能源轉型。慈善家可以填補環境及能源開發,確保人人都能負擔得起潔淨能源。(Shutterstock)

慈善工作的黃金時代

學者Hans Peter Schmitz教授認為,大規模的財富轉移和累積預示着全新的「慈善工作黃金時代」。在全球慈善事業發展勢不可擋的同時,於2030年以前實現全球目標的時間亦愈趨緊迫,而世紀疫情亦揭露了一些與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目標3)及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目標10)相關的社會議題。

但除此之外,人類仍要克服更多其他的潛在威脅。作為擁有大量資源的慈善家,更應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運動作出更主動顯著的行動,以發揮更大作用。

楊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