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不是最接近工業革命門檻的國度?

李約瑟的迷思:工業革命為何沒發生在中國?(下)

要探究中國是否很接近工業革命的門檻,可以看看當年中國工匠的技術水平。
 

最接近工業革命門檻

 
現在進入本文第二個問題:中國是不是最接近工業革命門檻的國度?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洋洋灑灑幾十萬言之鉅,列出中國古代在幾乎所有科技方面的輝煌成就。這些成就從個別來看都可以說成就輝煌。但最大的缺憾是少了一個統攬全局的系統體系。是的,全世界很多文明都有類似中國這種個別、零散的成就。印度有、阿拉伯穆斯林也有。但是現代科學技術肇始於伽利略通過實驗觀察進行理論驗證的真理追求,並形成體系。這還可以上溯到希臘哲學的宇宙論的系統探索。零散的成就是前現代的科學,與現代科學不是同一回事。
 
工業革命是技術突破,不是科學突破。科學與技術有連繫也有區別。動力機械的發明主要是工匠才智的成功。這樣要探究中國是否很接近工業革命的門檻,可以看看當年中國工匠的技術水平。從工業革命以把化石能源轉化為機械能的動力機械的突破路徑看,中國與此似有相當距離。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能工巧匠,有很多巧奪天工的精彩作品,尤其是美輪美奐,宏偉壯觀的建築,包括宮殿和陵墓。但是在製造蒸氣機最直接相關的機械製造技術似無太大成就。
 
這從當年康熙以下歷代清廷帝王與西方傳教士交往中所接受的,且最受珍重的自鳴鐘一類的禮物可以看出。這類禮物之被帝王珍重,乃因中土所無。可以說製造鐘表需要相當精密的金屬加工技術,牽涉大量的齒輪加工。除了要了解鐘擺長度與擺動周期關係之類的物理知識外,齒輪的傳動,發條上緊的儲能作用等等,與製造動力機械所需要的要求其實相去不遠。當年那些有能力製造出自鳴鐘的國度,明顯比中國更接近工業革命的門檻。
 
中國有很多能人俊士,各行各業都有,工匠自不例外。但中國工匠文化有個大的弱點,就是各自為戰,互相封鎖,各人自掃門前雪,難以聯合在一起。世界上社會劃分等級的地方所在多是,並不是我國才有士農工商的劃分。但是我國傳統社會的工匠位居社會低層,不要說讀聖賢書的士人,連皸足炙膚的農人尚有不及。這本來也不是最大問題。問題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工匠如中國社會一般一盤散沙。大家各自靠一手受用終生的手藝為稻菽謀。他們不能如西方的同行般聯合起來組成行會,既管理自己的事務實行自治,使自己從事的工作有自尊和受社會尊重,又在內部互相交流合作推動自己行業的發展;也沒有如東瀛的同行般,在幕府訂立的工匠法度之下,敬業樂業,代代相傳,自豪地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問題不在中國經濟形態

 
中國的工匠既沒有社會的尊重,也沒有行業的自治,沒有身份的自尊和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機制。這樣在需要系統性技術的層面,中國的機械製造技術距離工業革命門檻,不但遠過工業革命實然發生的英國,甚至不會超過東鄰日本。這從中國的柳葉刀傳到日本後,經日本匠人的潛心改良生產出更高質的日本刀,並出口中國可以看出。同時工業革命傳到日本後,更容易地在日本落地生根,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日本當年距離工業革命的門檻,或許不會比中國更遠。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