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際防疫成果來看,香港政府的表現一直優異,在並未實施極度嚴格的社交管制方式,疫症數量仍然保持低數量,有半年時間更能「清零」。然而為何在第5波疫情,卻喪師(Zombie)在一些「表面正確、細節爆鑊」的政策上?
社會越趨撕裂 不利政府抗疫
這個世界的防疫能力是有方程式的:防疫能力=政府權威─(社會撕裂^傳媒話語權),也就是説一個地區能否有效應付疫情,先取決於政府在民眾之中的認受,這是推動防疫政策的基數,再減去經過傳媒話語權放大的社會撕裂程度。可在現代的社交媒體和傳媒左右夾攻下,極端意識往往會為一個地區政府的權威造成極大的損害,而傳媒不再擔起平衡理智意見,而是為社會製造更多猜忌和懷疑。
當中最微妙的是「社會撕裂」。這個最關鍵的、理論上可正可負的「社會共識」,偏偏在互聯網年代的媒體,又傾向製造極端思維。所以本來社會就分裂的英國、美國等,抗疫情況最惡劣;比較上,澳洲、紐西蘭、日韓等國家,政府權威雖然一般,但社會氣氛相對融和,所以在防控工作一向成功。
但是在疫情下的社會共識還是超越國界的,正如新加坡無論政府權威和社會環境都有利抗疫,但是最終因為要遷就主要來自歐美和東南亞的出入境旅客,於是只能選擇放棄抗疫。
起初歐美仍然致力防疫,尤其在推動接種疫苗上不遺餘力,英美甚至通過控制傳媒報道關於疫苗的負面新聞,以控制話語權來減低損害。但英美社會撕裂實在太嚴重,尤其是過去大量利用謊言來抹黑對手,這些年更濫用傳媒控制,其直接影響就是撕裂愈來愈嚴重,結果就算疫苗接種比例頗高,防疫工作依舊一塌糊塗。
反政府力量一直在拖後腿
以香港的本身基數,按理説在經歷「黑暴」後面對疫情,本來就不堪一擊。但是香港卻獲得了難能可貴的平靜,在防疫成效上足可排在世界前列。當中有兩大原因,其一是由中國政府延伸下來的權威,其二是因為SARS遺留下來對疫症的強烈危險意識。
儘管在黑暴遺留下來的社會混亂因為《國安法》而消解,但是社會撕裂和因為對抗而製造的躁動,從未絲毫減退,反而製造了一種夾擊現象。潛藏在暗裏的是拖後腿的反政府力量,堂而皇之以愛國愛港身份出現的建制派卻同時不斷挑剔政府施政,表面看來是「監察」、「提意見」,但雙方造成的實際效果卻是不斷損害政府的施政能力。尤其明顯的是無論問題大小、源於何處,特首林鄭月娥都直接成為被攻擊對象,甚至到了「對人不對事」的地步。
在備受上下明暗夾擊下,從實際防疫成果來看,香港政府的表現一直相當優異:在並未實施極度嚴格的社交封閉方式下,確診數字仍然保持低位,有半年時間更能「清零」。但是香港的運氣可能正在一絲一毫的被社會撕裂所削弱掉,更現實的是,這次的對手Omicron,在肆虐香港之前,其實已經橫掃全世界,曾經表現出色的亞洲地區,同樣難逃一劫。
但是,這次疫情的爆發和過去不同,而失控原因更惹人疑惑,甚至迫不得已要從陰謀論來看局勢的轉變。因為連環套製造的損害,都是源自一些「表面正確、細節爆鑊」的政策,令筆者立刻聯想到的是同樣曾經是好事變壞的通識教育科。
失算Omicron疫情 欠缺補救能力
我們先回顧過去兩個月出現的幾個關鍵問題,再推敲新一輪抗疫措施未來的變化。
第5波疫情是由Omicron變種引起的,在傳入香港之前已經在其他歐美及東南亞地區廣泛蔓延,它的傳播力有多快、影響有多大已有基本認知,香港理應有相對充裕時間準備。
那麼這時候香港有沒有準備好呢?有,早在去年12月底陳肇始局長和醫管局范鴻齡已經表示,因應疫情來勢洶洶已經作好準備,在有需要時增加病床供應。但為何變成病患露宿的嚴重漏洞,結果被千夫所指?
魔鬼在細節上,當時范提及的數字是「醫管局現有900張負壓病床,若出現爆發,會重新啟用亞博館,可提供500張床。若有需要,公立醫院另有逾1000張負壓病床和600張二線病床」,也就是説總數3000張。范的信心來源是過去幾波疫情,單日感染最多只是剛過百,3000張病床按理已經遊刃有餘。但是卻忽略了在1月初「洪門宴」事件期間,香港確診仍在雙位數字時,新加坡已經每天近千病例,當地政府並估計高峰會達到15000宗。
所以第1個問題是,為何對疫情估算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再其次是,當落差出現,醫管局並未準備任何「後手」來解決收治能力。
醫管局複檢量成瓶頸
第2個魔鬼細節在檢測能力上。應對疫情兩年,按理説檢測工作已經是駕輕就熟,就算撇除由內地支援的全民自願檢測計劃以外,香港日常的檢測能力最少在每日3萬以上。但是當疫情爆發,檢測結果卻遲遲未能提供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原來不知什麼時候,所有檢測結果需要經過醫管局的覆檢,結果醫管局的每日2000個複檢量就成為檢測能力的瓶頸。檢測結果滯後的影響可以說是災難性的,容讓數以千計的高危人士在農曆年初在社區停留,自然造成幾何式爆發。
那「複檢」這個表面看來無比合理,卻也遺害無窮的要求是怎樣出現的?
方艙醫院興建時間過長
第3個魔鬼細節在隔離方式上。香港在內地協助下,兩星期建成總數7萬張病床的「方艙醫院」,建築工期更只是7天,本來應該是可喜可賀的,同樣也應該是完全沒有異議的選擇,但香港的「方艙」一點也不「方艙」。
嚴格而言,等同「半程的火神山」,武漢的方艙醫院用的是現成場地,例如展覽館或體育館等,所以武漢的方艙用不了3天建設,就已經可以開始收治病人;3天和2星期表面看來好像差距不遠,但已經錯過了隔離的黃金時間,事實上武漢方艙從計劃開始到完成任務只是36天,11天的差異已經佔1/3。又一次毋庸置疑的行動,又再次失落在細節上。
在這裏也必須重申方艙醫院的建設非常重要,因為可以直接減輕目前公營醫院的壓力,只是如果能採用更簡便快捷的方法提早展開收治,其效用會更大。
防疫訊息 傳遞混亂
第4個魔鬼細節在訊息傳遞上。大家應該注意到歐美國家早在開始接種疫苗時,就已經控制主流傳媒不能對疫苗作負面報道;社交傳媒同時對一些沒根據的謠言作出「掃蕩」。那就是説在疫情這種特殊環境面前,沒有什麽言論自由可言,政府有需要調控傳媒在訊息傳送的準確和可靠性,不能容讓謠言滿天飛。尤其防疫措施和安排,由背景原因到執行方式都必須得到廣泛並且完整的傳播。
在接種疫苗初期,香港的主流傳媒是怎樣用「針下亡魂」等標題,令香港的疫苗接種陷入困境,尤其是老年人的接種比例,不但遠低於平均,比其他相近地區遜色。這種嘩眾取寵、不負責任的傳媒,間接推高香港在這一波疫情的死亡率,絕對害人不淺!
事實上直到今天,防疫訊息的傳遞仍然非常混亂,例如全民檢測的安排和是否禁足?以及如何禁足?都不應該是一個名詞,而應該是具體和仔細的安排,特區政府不應該容讓謠言和猜測不斷流傳,在疫情瞬息萬變的形勢下,特區政府除了借助港台32台宣傳外,防疫措施的出發點和調整原因,得不到社會充分了解,自然事倍功半。
目前,還有一些魔鬼細節還在陸續浮現。舉例説,因為目前案例數量大增,特區政府認為「安心出行」追蹤軟件可能會發送過多訊息,因而暫停警示訊息。但這同時沒有考慮到疫情轉趨嚴重,大家傾向會避少外出,警示訊息反而更為有用,從軟件功能立場上,政府只需要提供開關就可以滿足不同情況,停止警示功能只會讓市民覺得軟件失去作用,甚至產生抗拒。
事實上「安心出行」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追蹤功能,因為將來當疫情減少時,更需要準確的追蹤能力,來達到清零的目標。
全民強檢的魔鬼細節
最令人關心的魔鬼細節自然在全民檢測的工作上,當中有三大問題必須慎重:其一是禁足。早前提到封城檢測的時候,一時間風聲鶴唳,因為是否代表需要整個社會停頓?有些人甚至憂慮香港商業運作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問題等。事實上不少城市都曾經所謂「封城」又或「禁足」,無論稱為”Lockdown”,又或是”Circuit breaker”,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凍結非必要的接觸,但具體措施,才是關鍵。
其二是在禁足期間不但緊急服務照常維持,確保在醫療上的檢測、隔離及收治工作有序進行,訊息回饋更是關鍵所在。
其三,無論何等程度的防疫管制,日常的生活例如衣食住行等,必須有足夠保障,當中更關鍵的是人力資源安排和調派,例如組織管理、電商平台、餐飲、物流和物業管理,更需要準備增加人手來提供額外服務。這些細節將會是決定全民檢測,以及未來「動態清零」的成敗關鍵。
最重要的是在這眾多抗疫措施之後,香港能否,以及如何達到清零的目標?或者最少達到低雙位數的案例,從而達致和中國內地的防疫政策同步,重新探討和內地達致低度檢疫,甚至是免隔離的出入境安排?未來將會有更多細節需要審視,更大量的措施將要出台和快速實施。
儘管香港肯定要再次經歷巨大的挑戰,但風險危難,也伴隨着扭轉局勢的機會。要想抗疫成功,政府的果斷有為、港人的齊心協力都必不可少。如果能夠轉危為安,香港定能踏上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