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20年

回望過去的20年,從跑馬而來的得着甚豐,其中一件意外收穫,竟是「逆齡成長」。若然宏觀看看過去20年來,香港馬拉松的參加人數,亦可見其「成長」不少。

人生路上,不少事情皆在「想不到」之下發生,就是這些偶然,才令人生充滿驚喜,充滿姿彩。20年前,我的人生首馬亦是在這種「想不到」的情況下完成,首馬成績雖然在抽筋下表現強差人意,但亦總算能在當年限時5小時的7分鐘前完成(不用搭巴士離場)。

20年後的同一天,即2月24日(不是2月14日!)部分原先已安排的慶祝活動也因疫情取消,只能在家中簡單切蛋糕作紀念,但意外的是獲得香港太古可口可樂贈送逾100支「水動樂」sports drink,我阿水在運動中確實得到很多快樂,這份禮物實在貼心!

一次膽粗粗  改寫20年的人生

當年(2002年)首戰全馬之前,其實只跑過一次10公里及兩次半馬,對自己能否完成全馬賽事一直沒有信心,但內心卻一直躍躍欲試。最後,就在「心口掛個勇字」之下,下定決心報名參賽,我自己也「想不到」,這個「膽粗粗」的決定,完全改寫了我其後20年的人生──沒有這第一步,就沒有其後與跑友們的相遇,繼而進一步推動馬拉松精神,以至參與各類的慈善跑。

回望過去的20年,從「跑馬」而來的得着甚豐,其中一件「意外收穫」,竟是「逆齡成長」(一笑!)。我的Garmin運動腕錶附設根據實際年齡、靜止心率等其他數據估算身體年齡偵測功能,數據指我的身體年齡竟只是20歲(當然要信啦!),屬於我的年齡及性別組首5%之列!

雖然數據只供參考,但亦可算是過去20年來一直勤於練跑為身體、為健康所得來的「小禮物」。所以,各位如想保持「身體年輕」,歡迎大家都加「大家減齡」的行列!(https://www.boclife.com.hk/tc/liveyoung/home.html)。

除了自身有所「進益」,若宏觀看看過去20年來香港馬拉松的參加人數,亦可見其「成長」不少:2002年(第6屆)就有2345人參加,至2019年疫情出現前的實體港馬賽事,已有22500人,足足增加達10倍之多!相比首屆(1997年)時只有1076人參加,足見近年跑馬氣氛之興盛。

慶祝,當然少不得美味的COVA蛋糕!
慶祝,當然少不得美味的COVA蛋糕!

女性參與上升  跑團大幅增加

無獨有偶,著名英國前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Paula Radcliffe的人生首馬,亦在2002年她時年28歲完成,且首戰已然報捷──她當時在倫敦馬拉松跑出2:18:55的佳績,與當年的女子全馬世界紀綠只有8秒之差。那一年6月,她更獲頒MBE勳銜。在翌年,她於倫馬創下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2:15:25),直至16年後於2019年始由肯亞的Brigid Kosgei以2:14:04打破。

至於男子馬拉松賽事,20年的前「世一」為美國的Khalid Khannouchi以2:05:38完成,現時全馬紀錄則已減至2:01:39,是由肯亞的Eliud Kipchoge於2018年所創,至今仍未有敵手。

放眼看看女士參加國際賽事的情況,以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中,參加人數最多的紐約馬拉松為例,2002年完賽人數為31933,當中女士佔32.03%,至2019年疫情前的實體賽事有破紀錄的53639人完賽,女士佔42.41%;女士完賽人數與20年前比較,比例上增長不少。

翌年(2020年)紐馬實體賽事因疫情取消,並以虛擬馬拉松代替。去年,名額雖然因疫情減至33000人,完賽人數亦因而減至25020人,但女性完賽者的比例卻仍有增長,達45.44%。

今年慶祝成立40周年的國際馬拉松及公路跑協會(AIMS),在2002年該會的團體會員只有164個,但時至今日,已大幅增加至433個,遍及114個國家及地區。

20年來我自身的總結,聆聽內心的聲音,listen to your heart,嘗試新事物、新興趣、新學習往往會令自己有新發現和意外得着。有些事情總要趁年輕做,把握今天,踏出第一步,可避免日後追悔。在人生路上,我們既需要別人的鼓勵,同時也要鼓勵與支持他人;同時,在有能力之時,多參與慈善活動,得到的滿足與喜樂往往非筆墨所能形容。與各位共勉!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樹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