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教育界同工都異口同聲地說,政治要遠離校園,但到目前為止,受兩岸尊重並依然高舉在政治殿堂上的歷史人物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政治乃眾人之事。究其實,政治教育、教育政治從來都在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各個宗族組織,以及各具功能的群體組織內出現。
這是親疏有別、權利排序、資源爭奪現象,是治人與被治於人的大是大非,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是當中必有你我,難以獨立成科,關鍵在於從政的是否獨裁霸道,致民眾怨聲載道,抑或是以民為本,為人民真心誠意服務,整理出一系列的良政善治範本,並且能持之以恆,日新又新!
顛覆西方民主選舉價值
香港自2012年至2019年,從政的其中一方,就是緊抱着西方列強、背後有強大武力支撐的「普世價值」,手持「民主」、「人權」、「普選」根根大棒,站在道德高地的「違法達義」大使命作出精神動員,號召熱情十足、理想朦朧的年輕人,把香港的法治精神打得落花流水,令香港經歷歷史上從未出現的「自發」大暴亂,超乎本是熱愛和平、遵守法治的港人想像的打、砸、燒大創傷,終有《港區國安法》以及完善選舉條例出台,穩住大局。
大局底定,遵守一國兩制的前設下,良政善治的開拓,依然要用西方近代勃興的選舉方法,要更用五光十色,彰顯具一國兩制、中國特色的民主政制,從世界政治大格局看,完善選舉條例下的香港模式選舉,倘能達到良政善治效果,將是對過去200多年西式民主選舉價值的顛覆!
作為一個中國人,當樂觀其成,但夢想飛翔,是否落地成真,還看選舉過後,整個香港社會各界是否懂得如何團結,怎樣設定發展目標,並且要有必須進步的意志、決心以及實踐行動!
筆者作為1400多位選委會委員的其中一員,有份負責提名並選出40位立法會議員,在參與人數眾多、時間急速的選舉日程上,難免走馬看花,政黨效應、羊群效應、知名度的連體連環發酵才是勝負關鍵,而並非是選委會委員的獨具慧眼、候選人表現優秀使然,這是政治現實。
選後,媒體以誰是最高票作標題引人注目,意義不大,依仗新政制,透過入選者能達到「多元參與、專業參與、基層參與」的目標便可,更毋須勉強地以具廣泛代表者自居,再要用西方民主的選舉論英雄,大可不必!
事實上,2019年前的香港選舉屬大圈子選舉,結果又怎樣?香港各方面不也就是大倒退嗎?施政寸步難行。再看整體投票率,毋庸諱言,只達30%,確實是回歸以來最低,但過去一段香港歲月,投票率愈高之時,就是整個社會愈停滯不前之日,這是事實。
等待良政善治落到實處
但政治現實又擺在面前,香港是要百分百的香港,選舉過後,仍得規劃及創建未來,不參與投票的70%能量要如何釋放,民心要如何歸附?還是長路漫漫,在那70%的港人心底裏,總共90位立法會議員,真的是有「榮譽」的議員?
未來,還得見怎樣將良政善治落到實處,特別對那些早已身兼多職的當選者,一天24小時究竟如何分配,立法會議員的工作要如何身兼,又如何排序呢?最基本的出席率怎樣呢?從教育現場看,以今天香港學校班房容納度看,大概三班的數目坐滿了,學生表現優良差劣不容易察覺,但日子仍然有功,公平公正的結果還是可以觀察並計算出來。
向來認知的西式選舉結果就叫「勝算」,當勝利結果摘取後,一切可推倒重來,前言可不對後語,什麼都可不作,當然是什麼都可做,對功能組的議員而言,功能較聚焦,只面對4年後的投票者便可,整體大局、沒有投票權的當可不理。
看剛過去教育界功能組別的選舉,竟有參選者以「南京大屠殺」事件作選舉吸票的招徠,以此力斥政府建議學校紀念南京大屠殺的千般不對,製造話題,吸引要多辦紀念活動的有權投票者,從而爭取票源;如今選舉過後,當又煙消雲散,幸好,1 年之後沒有立法會選舉,否則,同類「功能」爭票的議題又會掀起。
站在選舉勝算立場考量,教育界的功能票是在教師,而家長、學生的龐大教育持份者並不在「功能」之列,最後,要問一句:「選舉過後,教育要的是什麼?」再從更大的局面看,香港整個社會要的是什麼,一國兩制要的是什麼?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