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當局帶出縮班殺校、官校合併的話題,加上暑假後學生流失統計數字的公布,再一次持續生源不足的困難應是定局。若當學生來源大減是個危機,學生人數下跌的直觀推演自然要要削減學校數目,結果又是回轉到幾年前的思考格局。
為了找出消退困難和障礙的新方向,就要有新思維;下文嘗試用幾個「這不是」來開始思考吧。
這不是教育界的事情
表面上升中人數減少是中學營運的難事,但連鎖帶來的影響面卻很大;光是縮班殺校,不只不能控制那些壞影響,說不定更是助燃劑,把牽涉面變得更廣更深。所以不只是教育界需要關注和籌謀,還必須找個良方妥善處理。
現代社會力推公共教育的宗旨,是培育社會的新一代,把他們教化到切合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將公帑投放於教育是個為了將來的策略,本來沒有所謂夠或不夠的標準。在落後地方或窮鄉僻壤,有個課室有枱櫈開班就夠,即使學員連書簿紙筆都欠奉。但在國際大都會辦教育,根本不會接受課室內只有黑板的設施。
生源不足就提出縮班殺校,是個短視的資源運用的想法。回望檢視過去本港教育投入與產出的關係,仍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放眼世界較先進的教育系統,我們還有不少需要改善、提升的地方;把投入教育的資源重新調配,或多作針對性的調撥,不論作為試驗或為回應小眾教育需求都是好事。
本港教育平等方面確是辦得不錯,疫情下推動遠端遙控的線上教室,立刻浮現出數碼隔閡的不公平。由此可見,改善、優化教育制度,是整個社會仍需關注的事。
這不是推行小班教學的原因
小班教學本來是個教與學的策略,並非以單純點算人數的多與少。傳統的授課模式是以老師為課堂中心,講什麼、如何講、怎樣表達,都是由老師決定。其中一個好處是,不論學生多寡,投入的資源相差無幾;在教育資源不足的時空下,那是最為合宜的,但無法確保學生有效地學習。
新型的課堂會把學習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老師不只在講,更會設計更多活動讓學生參與,通過參與活動時學生從做中去學,是為主動學習。亦可以把主客模式倒轉,學生先做預習備課、繼而講演說明;學習策略有助學生主動學習。要有實質意義的參與,每班學生人數不能太多;為達成這類型的學與教策略的課堂,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小班教學。
與海外教育發展很好的社會比較,香港現行的體制與國際大都會身份並不相襯;改善方向之一就是施行合宜的小班教學模式。但受到人數的限制,全面實施必然導致資源需求大為增加。趁着學生人數下跌時提出推行小班教學,讓社會不必付出太多額外投資就可做得到。
所以生源不足只是提供一個推行小班教學的好機會。
這不是坊間議談就可解決
教育規劃是百年大計,絕非由持分者夸夸其談就可以做得到。既要擁有教育政策的理論知識、亦要了解地區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更需要有強而有力的領導能力協同各階層的期望。每當出現生源不夠的現象時,總有好一批評論人員、社會人士、政客活動家跳出來,提供各種樣的建議或批評;這種有欠專業的討論氛圍造就傳媒大量寫作素材。
解決面前困局,我們需要的是教育專業堅實的領導,告訴我們規劃願景是什麼;謝絕零碎短視的提議。領導在那裏?
這不是個危,對促進教育質素是個機
這些年來都是強調生源不足帶來的危急,其實它可以是一個改善教育質素的上好時機;問題是大家對此有何意願。除上文提及的小班教學外,就以疫情下課室的容額來說,現行標準根本未達防疫衛生條件的要求!一個典型課室擠入30位學生後,人均間距已達不到官定的社交距離。人數減少時也是最好重訂容額指標的時刻,這不是個好機會嗎?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