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教學到生命教育

通過「看電影、愛生命」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探討生命議題,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創造自我生命的意義,協助孩子順利適應實體課程和校園生活,從懷抱夢想切入,提升心理健康和「情緒免疫力」,茁壯成長。

延期一年舉行的東京奧運和殘奧曲終人散,多個本地電視台獲授權轉播今屆夏季奧運會,令市民能夠為香港運動員打氣之餘,亦有不少畫面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間,電影院上映由真人真事改編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講述為香港奪得六面殘奧金牌的田徑運動員──蘇樺偉與蘇媽媽的相處經歷和奮鬥事蹟,以及他的運動員生涯。電影錄得逾2800萬元票房紀錄,更代表香港角逐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

 

小學電影教學  探討生命議題

受疫情影響,2020年至今,學校時網上授課、時面授課堂,2021年9月孩子們重新回歸校園,我校為高年級學生安排電影教學,讓我們與孩子一起看電影吧!通過「看電影、愛生命」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探討生命議題,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創造自我生命的意義,協助孩子順利適應實體課程和校園生活,從懷抱夢想切入,提升心理健康和「情緒免疫力」,茁壯成長。

觀賞前一天,班主任老師拋出問題與同學們共同討論:「人如果沒有夢想,就不會有成就,你有夢想嗎?」然後分享4位運動員追夢故事,從運動員全紅嬋、鄭濤、杜凱琹和蘇炳添的追夢過程中,哪些令你感動或印象深刻?他們有什麼共同特質?正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生命是一張弓,那弓的弦是夢想。」要怎樣實現你的夢想?

老師繼而簡略介紹電影內容,提示同學們觀賞時特別注意的部分。電影觀賞後,運動員與學生分享訂立目標、堅持和奮鬥經歷。

蘇炳添是中國以至亞洲的男飛人,在東京奧運100米準決賽跑出9.83秒,刷新亞洲紀錄,並以首名躋身決賽,被內地網民稱為「蘇神」。站在亞洲人短跑巔峰的蘇炳添,表示心中也有一位「蘇神」──香港前殘奧田徑代表蘇樺偉。

電影以蘇樺偉出世至2008年北京殘奧的經歷改編,道出不少殘疾運動員的辛酸,透過電影裏的角色、故事和片段,提出問題,打開與孩子討論與思考的管道,引導孩子發現或找出影片所要傳遞的教育意涵,協助孩子澄清價值觀念並提升道德判斷力,更讓孩子懂溝通、敢創造、會樂活、善關懷、能思辨!

電影觸動人心  深化生命教育

翌日,學校更邀得尹志文導演與學生對話,分享自己的經歷。尹志文導演小時候就喜歡看電影,高中老師上課時曾播放電影片段作教學,讓尹導演明白,看電影可以作為生命教育,亦能引起觀眾的反思。

《媽媽的神奇小子》戲中4歲的小演員蔡天諾是位天生殘障的小朋友,踏一步對他來說並不容易,但他總是笑着面對,這給尹導演一個啟示: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我們只能知難而進,勇往直前。正如吳君如飾演的蘇媽媽常對兒子說:「喊咗佢不如跑咗佢。」

電影能觸動人心,教育能影響生命;現實生活的困境與抉擇,更引發孩子的共鳴。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逆境是磨練人的最高學府。」導演尹志文、運動員蘇樺偉等不斷克服困難,即使在條件欠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夢想,一步一步前進,透過時間和經驗的累積,終究能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正如《聖經》所說:「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哥林多後書8:12)

一部好的電影,特別是一部有深度,有喻意的電影,足以成為觀眾的人生啟廸,潤化心田。身為師長,若能藉電影教學,讓孩子們與劇情、主角產生共鳴,學習劇中主角如何面對人生困境、追尋自我意義與存在價值。那麼,生命教育就能與孩子們生活經驗結合,建立對生命的價值感,追尋生命的意義。

當孩子們能建構出生命意義與價值後,生命就不再空虛,也會有面對各種困境與挫折的勇氣,如此將能開啟孩子的生命智慧,引領孩子活出生命的意義。

黃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