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光,哈佛基金投資管理高管,於2014年被 The Boston Security Analysts Society, Inc. (BSAS) 任命為董事長,是 BSAS 史上第一位非美國出生的董事長。
這幾天談論最多的是朱克伯格的慈善計劃。這個舉動讓人震撼。朱克伯格是個理想主義者,想把這個世界在女兒長大之前變得更好。我是個中產階級,剛剛到達溫飽水平,不能說完全理解,但是我對他的舉動除了佩服和敬仰,卻並不驚訝。很多不懂裝懂,或者酸葡萄的人,以小人之心揣君子之腹,一口認定他這是為了逃稅。對這樣的人,我也懶着解釋。的確這筆錢他可以免稅,可是這筆錢同時也永遠地離開了他的財富,就是說,一方面交給稅務局,讓政府去浪費大部分的稅收,還是另一方面拿出來做自己想做的慈善事業,難道只有交稅才是崇高?這兩者的關係,有正常大腦的人,應該能看清楚。
為何不驚訝?
我想說的是,我為什麼不驚訝。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嚮往過把孩子送進哈佛耶魯。這個夢想是正常的,可是孩子真的到了那個時候,真的如果申請了哈佛耶魯,十有八九絕大部分人的結果是失望,隨之而來的感覺會是,自卑、沮喪、遺憾、憤怒、懷疑、不公、申訴等等,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心情。
作為一個在哈佛基金投資管理公司工作了15年的我來說,這些年看到的各類對哈佛的夢想、追求、期待,已經不能再多。更有多年不見的小時候都懶着搭理我的人,千辛萬苦地找到我,懷抱着也許我能幫他們把孩子弄進哈佛的希望,加了我做微信朋友。但是我想說的是,理解哈佛,不要從各類名人做了什麼大舉動,捐了多少錢,做到了多大地位,而是要從哈佛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培養領袖的宗旨說起。
我的工作是為哈佛的管理捐款基金會投資。我接觸的捐款人百分之九十九是哈佛的畢業生。剩下的百分之一是畢業生的家屬。每年哈佛收到的捐款額都用億萬美金計數的,為什麼要給母校捐款?聽到最多的原因是:
「哈佛改變了我的人生。」「我要捐款給更多當年如我一樣拿助學金的學生一個機會,也希望哈佛改變他們的人生。」「哈佛可以用捐款做先鋒研究。」這中間,沒有功利,只有感恩和希望。
昨晚我在費城和哈佛的捐款人聯誼,和我同飯桌的大多數是哈佛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年紀已經60多的女醫生,瘦瘦小小的,和我聊起來。她說五年前,當她55歲時,她的婚姻結束了,孩子們也都成家立業了,她說面對痛苦,她數了數自己的選擇,最後決定參軍,55歲的人,參軍!為什麼參軍?她是個心理醫生。她說當她看到在前線衝鋒陷陣的都是和她自己孩子們一樣大的年輕人,戰爭的殘酷往往給他們心裏造成極度的陰影,她要去幫助他們。五年來,她去過阿富汗、伊拉克、德國,她在儘自己的責任最大限度地幫助那些心靈受了創傷的戰士。她說我不能像朱克伯格那樣去改變世界,但是我能改變一個一個具體的年輕人。
我看着瘦小的她,一時無語,她的舉動,代表了真正的哈佛精神。她不追求名譽、地位,她面對生活中的痛苦,選擇的是放棄自己的心理諮詢診所,去幫助比她更需要幫助的人。
哈佛人想改變世界
同時昨晚聽到幾個剛剛畢業幾年的年輕校友,一直在琢磨怎麼傳送疫苗。給非洲送去的疫苗往往需要三個星期才能送到村莊裏,這中間疫苗需要在一個有冰鎮的環境裏才能保持效應,這幾個年紀輕輕的孩子,做了無數次實驗調查,發現用絲綢可以把某些疫苗在室溫裏保存三個星期,於是他們向哈佛申請資金,要把這個方法推廣到世界各地。哈佛毫不猶豫地拿出一筆資金給他們做底,現在這個項目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
從老校友到小校友,他們共同的追求都是要向好的方向改變這個世界。
還有一個40多歲的中年校友,說他的孩子從三歲起,每年他給他們的聖誕禮物,除了一個不超過20塊錢的玩具,就是給每人50到100美金的現金,這筆現金用來給孩子們自己指定的慈善事業捐款。孩子們現在養成了習慣,每年聖誕期間,全家都在一起討論今年的錢捐給誰,她女兒12歲時,因為要給另一個慈善機關捐款,告訴他她今年的玩具不要買了,這樣她又多出來20塊錢可以捐出去。
所以說和我在微信上交流,幫助不了任何人進入哈佛。申請哈佛,要先問問孩子是不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不要一下子就歸結到沒被哈佛錄取,一定是因為沒有給哈佛捐錢或者種族歧視,這個解釋就如同我如上所說的,以我一個溫飽剛剛解決的人的心境去解釋擁有百億資產的人的想法,你要是這樣想,你就根本沒在同一個隊裏打球。
高智商不是唯一條件
哈佛多年來錄取人的宗旨一直在堅守:在高智商的年輕人中選出來想着要改變世界的未來領袖。成績好當然不是唯一,每年申請哈佛的學生中至少有幾千人是全美各個高中的第一名,更是有無數人拿到滿分的SAT和GPA,而錄取只有1,800名。捐款更不是條件,每年我們經手掌管的捐款人以十萬人為單位,這中間哪怕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要送子女進哈佛,也有一萬人,所以不要功利地想某某名人給哈佛捐了款是為了送女兒進哈佛。
朱克伯格和我身邊的心理醫生都是順着一個宗旨:用自己的能力去慢慢改變,不是改變自己,而是改變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不驚訝他的舉動。雖然他只在哈佛待的時間很短,他卻代表了真正的哈佛畢業生。
理想主義永遠是人類的追求,哪怕你碰得頭破血流。而把人類共同的理想當作自己的理想,加上你永遠懷着回饋,感恩的心情,才能具備領袖的魅力。這個宗旨代表着哈佛精神。哈佛的畢業生中,絕大部份人都會想着怎麼樣支持回饋母校,因為母校推出了很多世界上最先鋒的思想和創新,然而總是有一部分人,拿到了學位就永遠不回頭。你說如果你是錄取官,在同樣的條件下,你會傾向那些總想着為母校為人類做點什麼的畢業生子女,還是會傾向那些拍了屁股就走了的畢業生子女?
功利永遠培養不了領袖
再談談畢業生家庭。很多人以為哈佛的畢業生子女自然就容易進入哈佛,這樣想有一定道理,但是原因是複雜的。如果我有幸生在朱克伯格的家裏,我長大的時光聽到父母身教言傳的是怎麼樣解決世界上的難題,怎麼樣改變世界,我的世界觀,是不是比隔壁家每天聽到的是成績要考A、數學競賽要拿名次的環境長大的孩子的世界觀不同?這樣的不同,假如在成績都差不多的情況下,誰更有可能以後去當哈佛的畢業生?
功利永遠培養不了領袖。面對朱克伯格的慷慨舉動不僅不支持,反而造謠誤導的人,我只能說,對不起,你永遠成為不了真正的哈佛人,即使你真的是哈佛畢業生,我可以信心十足地告訴你,你的母校並不為你而驕傲。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