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尋親說孝道──古畫背後的故事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件文物,都承載着豐富的歷史和故事,引導着我們進入另一時空,了解當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前些日子和家人遊香港藝術館至樂樓,引起了我和女兒的強烈興趣。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件文物,都承載着豐富的歷史和故事,引導着我們進入另一時空,了解當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前些日子和家人遊香港藝術館,館內的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藏有明末畫家黃向堅的《尋親紀歷山水圖冊》,引起了我和女兒的強烈興趣。

小孩子喜歡,是因為藝術館特意設計了水墨動畫來介紹,視覺效果極佳;我的興趣,則來自其背後的故事和歷史。我參考了一些學術研究,整理後在此與有緣同好分享。

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
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

萬里尋親的緣由

明末清初,天下大亂,中原大地深陷戰火,道路受阻,蘇州畫家黃向堅與遠在雲南做知縣的父母失去聯絡,久無音訊。黃向堅於順治七年從家鄉出發,遠赴雲南尋親。由於貧寒,除了必要的盤纏外,沒有購置車馬,只身步行前往,踏上了尋親之路。

從江南水鄉到雲貴高原,從青山綠水到崇山峻嶺,從春暖花開到西風落葉,沿途不時遇到毒蛇猛獸、盜賊兵匪,還有高山、密林、大江和急流的阻隔,但黃向堅既不畏懼,更不退縮,經過3年,行程2萬5000多里,終於在順治十年(1653年)6月18日將父母迎回蘇州。

將父母攜歸故里之後,黃向堅硯田耕耘,課徒教授,並撰《尋親紀程》及《滇還日記》,記述尋親途中的山川景觀與顛沛流離。途中所見西南滇黔地區風景,他心識默記,創作了多幅《萬里尋親圖》。

據統計,現存尋親作品共39件多間博物館入藏,包括南京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等,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也有收藏。其他多種相關題材的山水冊頁則主要由私人收藏,上述的《尋親紀歷山水圖》原由香港藏家何耀光先生收藏,後捐贈予香港藝術館。

內容豐富的尋親畫作

明清之前的尋親文本多非本人寫作,内容較為籠統,且乏圖像。黃向堅的尋親文本則内容豐富,包含了書籍和繪圖,處處閃示其親身經歷,極具臨場感,感染力很強。此題材涉及孝子冒險、山水搜奇、紀實見證、異域采風、圖像敘事、地理認知、孝行表彰等,文化意涵豐富。

畫作多以單幅圖景組合成冊,各頁的構圖置入一個視覺化主題,以突出景致,畫上的題識則宛如導覽,描述景致,置入典故,抒發讚歎與感受。限於篇幅,在此論述其數點畫作特色。

一、艱辛歷程盡孝道

黃向堅在《黃孝子尋親記程》中詳細地記錄了自己旅程中的險厄,描述細膩,帶給讀者身歷其境的臨場感,感動力強。文中除了「群盜焚劫」和「虎狼之虞」的危險外,對於自然山川的險惡也多有描述,例如寫廣西苗族之地「地方久無統轄,亂山環繞,極目草迷,多漲沙,多流潦,多獸跡」。

寫貴州則是「山勢巍峨,路迂折如羊腸,兩旁俱苗蠻巢穴」,還親眼見到「骷髏遍野,虎跡如碗,嶺頭坡足,骸骨枕籍」的駭人景象。他筆下的自然山川不是文人畫中的佳山秀水,而是一幕幕險山惡水,反映出其在未尋獲雙親之前的艱苦環境。

一個贏弱孤單的孝子,獨行在險山惡水之間,與壯闊無情的大自然驚險搏鬥,驅使他的唯一動力,就是孝心。
一個贏弱孤單的孝子,獨行在險山惡水之間,與壯闊無情的大自然驚險搏鬥,驅使他的唯一動力,就是孝心。

尋親文本中的黃向堅,總以獨白口吻娓娓道盡其歷程,例如出門時的:「倀倀出門,風餐雨臥,斷盡草鞋」,「萍蓬飄泊,歷盡戃恍,禍散殃消」,之後所見山水莫不帶着險惡之相,花鳥亦有肅殺之氣。奇山妙水,竟是與死亡意象連結在一起的鬼域山水:「山徑荒絕,不見滴水,暑甚,幾渴死道旁」,「終日雨雪集身,瘴霧迷目,如在甑中……真鬼國也。」黃向堅在文本中成為一個「繭足黧面,幾死者數」的瀕死者。

一個贏弱孤單的孝子,獨行在險山惡水之間,與壯闊無情的大自然驚險搏鬥,驅使他的唯一動力,就是孝心。故此,當時許多文人在閲讀了他的文字後,印象深刻,大加讚譽。例如愚古道人便說,「試看端木所履,步步皆死地。其志之成,亦幸也」。

二、雲貴山水第一人

雲貴山水神奇靈秀、清寂壯麗,相較於北方山水之雄偉巍峨,江南山水之明媚旖旎,自有一種「清水出芙蓉」的韻味。明代大儒王陽明謫居貴州時,曾發出「天下山水之秀聚於黔中」的慨嘆。對北方山水和江南山水,歷代畫家描繪身多,留下的不朽傑作頗眾。然而雲貴所在僻遠,交通阻塞,開發較晚,以至在明代以前,竟沒有一幅描繪此地山水的畫作流傳下來。目前所知最早繪畫雲貴山水的畫家,就是黃向堅。

黃向堅的畫作中,描繪了許多雲貴兩地具特色的景點,譬如對於流淌在高原上的盤江,他有如此描述,「夏秋水溢,其色紅綠,奔湧有轟雷轉石聲,行者不勝望洋而歎」;當置身黔地山水時,則感歎:「語云黔地山水不入畫圖,豈人所未見,遂致山水靈異,泯滅於荒陬僻壤耶。余圖出以識之。」

他印象最深最美的是雲南的蒼山和洱海, 「幾令人心情豁然,詎非天開圖畫哉」,又說「其點蒼洱海之間,亭亭十九峰,形勝尤佳于滇南。竊為神往,仿佛圖此。」

目前所知最早繪畫雲貴山水的畫家,就是黃向堅。
目前所知最早繪畫雲貴山水的畫家,就是黃向堅。

目前所知最早繪畫雲貴山水的畫家,就是黃向堅。
目前所知最早繪畫雲貴山水的畫家,就是黃向堅。

三、人在畫中真傳神

黃向堅的畫作中,時而點綴着一些十分微小的人物,背負行李、手持傘具。這些人物多為孤身隻影,或攀山登嶺,或登橋涉溪,或冒雪下山。雖然用筆簡率,僅具輪廓,卻表現出跋山涉水的鮮活形象。很顯然,這都是黃向堅的自我寫照,予觀者極強的代入感。

這些人物多為孤身只影,或攀山登嶺,或登橋涉溪,或冒雪下山。很顯然,這都是黃向堅的自我寫照,予觀者極強的代入感。
這些人物多為孤身只影,或攀山登嶺,或登橋涉溪,或冒雪下山。很顯然,這都是黃向堅的自我寫照,予觀者極強的代入感。

其中一幅畫頗為有趣。其時黃向堅已經到達了雲南境内,他在山腳下被一對象兵擋住去路,坐在大象身上的兵士正在盤查,詢問他的身份和去處。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士兵似乎能夠理解他的身份和目的,予以放行,他在題詞中記錄了這遭遇:「白日坡山徑荒僻,樹木鮮少,值象兵塞道,不及避之,持矛相向,張口呶呶,似解尋親之語,真得放行。」

「持矛相向,張口呶呶」,不知士兵所言是否即西南官話?
「持矛相向,張口呶呶」,不知士兵所言是否即西南官話?

影響深遠

黃向堅歸鄉後大量繪製《萬里尋親圖》,其圖稿「幾及百葉」。成畫後,黃父相當得意,「凡遇高士名流,出以賞鑒」。這些書畫刊行後,流傳廣遠,引起時人的注意,得到許多士人的回響,如李楷叔為之撰序,陸世儀書跋,沈德潛,王峻,陸世廉等人作傳。

清初才子計東學識高於黃氏,卻在聽說了他萬里尋親的孝行後,主動上門拜其為師,理由是,「事親如此,學莫大焉。天地鬼神猶敬之,況吾輩乎!師乎!師乎!舍此人奚屬?」

這些書畫刊行後,流傳廣遠,引起時人的注意。
這些書畫刊行後,流傳廣遠,引起時人的注意。

黃向堅的孝心壯舉不但受到文人的青睞讚美,清政府也給予了褒獎。雍正三年(1725)政府在崇聖祠以東建忠義孝悌祠,黃氏得以入祠。乾隆四年(1739),江蘇巡撫許容為黃向堅題旌以示垂範。黃氏之事跡亦深受民間尊崇,清初戲曲家李玉以此為題材,加以發揮,編為崑腔傳奇《萬里緣》,屢演不衰,影響廣泛。

當時「聞者爭相敬慕,或作傳紀,或為詩歌,甚至演為傳奇。至今優人演唱,雖婦人孺子,莫不痛哭一回,欣喜一回,盡知黃孝子之名」,「婦人孺子無不知有黃孝子者」。此後,也有不少人仿效,於是有《陸文虎尋親圖卷》、 《力孝子尋親圖卷》、《朱仲嘉蜀道尋親圖》等畫作。

捐贈者何耀光先生特別喜歡這份作品,一是因其自幼父母雙亡,未有機會回報親恩,他重視孝道,所以也珍重此圖冊。二是何先生認為欣賞中國書畫,除了筆墨技法之外,作品背後的畫家人格,所秉持的信念及價值觀,同樣是精髓之所在。

故此,他以「先人品而後藝事」收藏書畫,深信「忠義仁孝之士,其作品中自有一種剛正之氣存乎筆墨之間」,通過觀賞其墨蹟,可「追慕其為人,因而生仰止之心」。基於這個觀念,他以明末清初的忠節之士為重點,系統地收藏有關作品,黃向堅則為其中表表者。

捐贈者何耀光先生(左)。
捐贈者何耀光先生(左)。

為何明清之際萬里尋親成為社會上普遍的孝行典範?這類故事有哪幾種類型?故事主題為何?特色何在?這些尋親行為又產生了什麽結果?有沒有預想不到的負面情境?請見本文下篇。

「古畫背後的故事」之一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