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正:夢縈雲之南

──《長輩的故事:滇池百年家族往事》推薦序

我們對此書的整體印象,毋寧更近於收攬眾生百相的《清明上河圖》和老布魯蓋爾維妙維肖的鄉村景象繪畫,甚至巴爾扎克為了忠實記錄、解剖整個19世紀法國社會而寫下的《人間喜劇》。

雲南,從3歲多開始,便覺得是個遙遠、神秘地方,不是因為爸爸把我抱在膝蓋上講七擒孟獲,卻是因為姊姊。她在西南聯大上學,二年級暑假回重慶探親。那時我們住在歌樂山上孤零零茅廬中,她的出現猶如旋風,帶來了無窮歡樂和新鮮事物,其中最震撼的,便是幾張石林照片。

在一兩寸見方的黑白畫面上,那無數猶如刀削斧劈的大大小小石柱石屏風森然矗立,四方八面延伸到地平遠處。我看得目瞪口呆,生出從所未有的奇異怪誕之感,這雖然隨着歲月逐漸淡化,卻始終未曾完全忘懷,直至將近半個世紀之後。

那時我們已經定居香港多年,姊姊剛做完癌症化療,我建議陪她重遊當年求學之地,她高興答應了。於是我們去昆明,找到了她當年的宿舍、上課經過的斜街、買小吃的亭子、她念念不忘的西山龍門和山下曾經借住的寺院,又找到了熊景明特地介紹、在翠湖西北邊上的小飯店,依照她的指示,嘗到鮮美的雞樅、猴頭菌和牛肝菌。

當然,也懷着興奮和期待去石林。不料卻大失所望,因為攤販喧嚷混雜,莫名其妙的「綠化」更完全破壞了它的嶙峋風貌,和那令人震撼的荒涼空寂。

現今昆明市區。(Wikimedia Commons)
現今昆明市區。(Wikimedia Commons)

移民來港研究中國,自信樂觀充滿熱情

景明在1970年代末從昆明移民到香港來,雖然人生路不熟,卻憑着信心和頭腦,在大學服務中心找到職位。那是美國學者為研究中國大陸而開辦的機構,1988年香港中文大學接收了這個中心。其時她已經轉到大學的政治學系工作,又在人類學系取得碩士學位,所以順理成章,成為了這個中心的實際負責人,自此以極大熱情投入工作,把它發展得生氣勃勃,名聲鵲起。

我曾經在秘書處工作,故此參與中大接收中心的決策,因而認識景明。10年後,由於劉青峰和金觀濤的提議,我們同到泰國布吉島度假,一起消磨了幾天輕鬆愉快的時光,從而相熟。景明是個非常活躍、自信、活力充沛的人,對工作、幫忙朋友、保護中大校園、推動中國扶貧,還有宣揚雲南的山水、人情、飲食乃至宜人氣候,以及邀請大家到她美麗的故鄉去體驗生活等等,無不充滿熱情。

我經常取笑她大概是少數民族後裔,故此才會如此天真樂觀,為一花一鳥一草一木、浮雲晚霞、海上明月而興奮莫名,忘形驚呼,但自己也往往受到她的感染和號召。

在上世紀末的金秋,我組織了一大幫朋友去遊覽昆明、大理和麗江,望蒼山,遊洱海,上雲杉坪,遠眺玉龍雪山,欣賞宣科先生的納西古樂,還見到我自己落籍昆明多年的遠房侄兒,和景明的老朋友、一輩子獻身於生物繪畫的曾孝濂先生。

9年後雲南省科技廳為慶祝西南聯大成立70周年舉辦「科學大講堂」,景明攛掇我幫忙策劃推動,然後請君入甕,我自己也受邀去講科學史問題,由是得以順便遊覽撫仙湖、彌勒的雲南紅酒莊、西雙版納,和那裏寧靜幽深的國家熱帶植物園。

大學服務中心一眾學者到熊景明家中作客。(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圖片)
大學服務中心一眾學者到熊景明家中作客。(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圖片)

驅車遊歷雲南大理,人情世故家族往事

但最快意的,則是翌年8月景明為我和一些朋友安排的怒江之行。在她和當地一位採藥師帶領下,我們一行六人從大理驅車六庫,然後沿怒江北上,經虎跳峽、福貢、石月亮,夜宿貢山,翌日更深入丙中洛,通過高數百米的夾江石門,直奔隱藏在高山深谷老林之中、幾乎與世隔絕的秋那桶,這才盡興而返。

此行風馳電逝,躡景追飛,十分寫意。現代交通帶來無限方便,卻也完全改變了時空感覺,古人「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悲壯意境因而無從體會,只能夠從想像中追尋了。

相熟以後,經常聽景明提起家族和一些朋友的往事,也陸續看到她寫下的回憶文章,這才恍然,她的雲南不僅僅是天氣、地理和風景,還有說不盡的人情世故、人物記憶、歷史滄桑──加上她自己的觀察、判斷、不時透閃的幽默,和猝不及防的調侃。也就終於發現,她其實有個顯赫興旺、走在時代前端的昆明大家族,享受過如詩如畫的幸福童年。

然後,像無數她那一代的中國人一樣,耳聞目擊諸多親朋戚友突如其來的厄運流離,自己則在困頓艱苦、像是毫無希望的環境中掙扎成長,最後猶如從噩夢中驚醒,迎接意想不到的清晨和陽光。

這書不算長,但讀起來要費點力氣,因為它是由好幾十位不同輩份、身份、性格、際遇的人物,和無數大小故事交織而成,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非前後左右一再翻查對比,難以弄清來龍去脈。由此我們自然會感到它有《紅樓夢》和景明那麼熟悉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學鉅著的影子。

熊家四代在1930年代合影。中間的老者和男童是作者的曾祖父熊廷權和她的哥哥,左一是母親蘇爾端,照片為作者父親所攝。(中大出版社圖片)
熊家四代在1930年代合影。中間的老者和男童是作者的曾祖父熊廷權和她的哥哥,左一是母親蘇爾端,照片為作者父親所攝。(中大出版社圖片)

如實紀錄家族生命,筆觸語調安靜平和

然而不然:它是具體家族生命的如實記錄,雖然以作者本人為中心,背後卻沒有任何預設、哲學、立場,例如王國維所謂寶玉的解脫之道,或者卡列尼娜所面對的愛情與社會體制之間的不可調和矛盾,倘若有之,大概也就是對那犧牲於時代巨輪下的無數有識有為之士──例如她那位瀟灑的外公、鬱鬱不得志的祖父,以及陰差陽錯落得終生坎坷的乾爹黃湛等等──的深深喟嘆吧。

所以我們對此書的整體印象,毋寧更近於收攬眾生百相的《清明上河圖》和老布魯蓋爾維妙維肖的鄉村景象繪畫,甚至巴爾扎克為了忠實記錄、解剖整個19世紀法國社會而寫下的《人間喜劇》──兩者規模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背後理念卻顯然相通。

為什麼景明的這部家族史竟然有法國文學寫實主義的影子呢?那恐怕並非偶然:她經歷過正規社會科學訓練,又長期負責當代中國研究的資料蒐集、分類、整合和顧問工作,不自覺地養成客觀精神和分析習慣,這書的基本格調大概就是由此形成的吧。

但人非木石,孰能無情!所以毫不奇怪,像所有自傳一樣,書中也同樣充滿了童年的喜樂、成長的艱辛、初戀的痛苦,和眾多家族成員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與許多相類似作品大異其趣,與景明平素作風也截然不同的是,它的筆觸語調總是那麼安靜平和,永遠帶着反省和矜持,無論興高采烈、傷心掉淚,或者痛恨入骨,都只是用淡淡一句自嘲、低低一聲嘆息、最多小小一根倒刺來表達。它不如古人溫柔敦厚,不像魯迅嚴苛冷峻,更沒有巴金的洶湧澎湃,一瀉千里。

如此節制而又不失自家杼機的風格在國人文章中實不多見,卻和西方某些作家刻意散淡低調的作風若合符節。所以景明表面上像少數民族般天真爛漫,其實像許多她那一代人一樣,性格也是糅合了中國、西方、傳統、現代、大陸、香港等許多不同元素,千錘百煉而成。這些後天因素決定了她的筆觸,卻掩蓋不了她快樂衝動的天性,那在日常生活中一有機會就會自然流露出來。

熊景明雙親。(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圖片)
熊景明雙親。(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圖片)

家族故事曲折精彩,性格使然造就命運

但對許多讀者來說,這書最重要,也最能夠打動他們的,恐怕還是它裏面那些具體事實。像景明的曾祖父、與孫中山同年出生的熊廷權:他是清末民初一位正直有才略、膽色和遠見的地方官,不但進西藏協同平定叛亂,在騰沖和英國人折衝樽俎,更傾力於子女教育,送他們多人出國留學,培養出其後兩代十數位在雲南地方和國共兩黨任職的才俊。這無疑是在戊戌變法和五四運動之間,一位偏遠省份的士大夫如何轉型為現代知識分子之最佳寫照。

至於他四女熊韻筠也就是景明「四姑奶奶」的傳奇一生,則可以視為中國現代鉅變大漩渦中無數知識分子命運的典型。她考入北京女師大,捲進那場由於魯迅痛罵楊蔭榆而出名的學潮,被迫逃往南京投奔國民黨中央黨部,由是因禍得福,嫁了後來考到公費留美隨而成為外交官的青年才俊。

卻在1937年獨自返回昆明赴國難,積極辦學,參與黨務,抗戰勝利後更當選國大代表。昆明行將解放時她誤判形勢,一再拖延下終於錯過了飛走的時機;此後因為拒絕和新政府合作,不久就被逮捕,坐牢一年釋放,最後鬱鬱以終。

到再下一代,許多人物的命運就各不相同了,這大多是由於性格和際遇造成。像四姑奶奶的大女兒香姑姑之不如意是因為健康和擇偶不佳,小女兒美姑姑之幸福則來自她的過人才華和樂天爽朗。至於景明本家的上一代也是人人命途殊異:大姑姑為愛情私奔;二姑姑其貌不揚,際遇一般,卻堅強地活下來,還能夠周全照顧侄甥輩;三姑姑心高氣傲,風流自賞,潦倒中以阿芙蓉混酒自終;小叔叔酷愛山林,文革中不幸捲入武鬥,結果在林中上吊;么叔叔最有才,參透了「遠害朝看麋鹿遊」之理,自甘流放到甘肅的偏遠山區當獸醫,暮年方得還鄉。

這樣數來,老大亦即景明的父親熊蘊石當算是福分不薄。他生母早逝,脾氣倔強,自幼失寵於老父,卻憑意志和毅力成為工程師,抗戰時建築滇緬公路報效國家,解放後管理自來水廠服務人民,雖然愛妻長年臥病,文革受屈,仍然事業家庭兩不失。比起在北大荒受折磨大半輩子才拾得性命歸來的至交黃湛,可謂天淵之別了。

景明的母親出身於和樂大家庭,自幼聰慧開朗,中年纏綿病榻近20載,而不失歡樂達觀和幽默,能夠綰合一家上下和妯娌鄰舍。所以,讀過本書第一部,我們也就可以大致明白,景明的樂天性格包括她對健康近乎癡迷的關注,到底是從哪裏得來的了。

作者與母親。(中大出版社圖片)
作者與母親。(中大出版社圖片)

悲歡離合無法重現,文字書寫留下見證

歷史的迷人在於它無窮的紛繁細節,那使人驚愕入迷,但更在於它所載事實之無可抗拒地流逝以至消失,那使人慨嘆也無奈。是的,一切悲歡離合、風雷激盪都抵擋不了時間的推移,而過去的絕對無法重現,只能夠存在記憶之中,此史書與回憶錄之所以可貴。

改革開放之後春回大地,但文革摧毀的一切,已經無法復原;中國開始走向富裕繁榮,因此傳統中國在20世紀初仍然遺留的許多美好面相,也在迅速消失之中。我心目中那個嶙峋荒涼、森然矗立的石林,恐怕只會留存在那幾張小小黑白照片之中了;荒野的怒江已經築起水壩,修起高速公路,我所見過的丙中洛和秋那桶,是否還能夠像瑞士高山上那些小村落般留存下來,也不無疑問。

當然,由昆安巷佚園、塘子巷滌園、車家壁默園、撫仙湖等所構成的那個魔幻世界,更早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這本小書為它們作見證了。為此,我們應該深深感謝景明。

2021年暮春於用廬

新書簡介:

書名:《長輩的故事:滇池百年家族往事》
作者:熊景明 著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