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紐約,一個26歲的青年醫生,患上肺結核(肺癆),醫生宣布他只剩6個月生命。
這個青年可謂命途多舛。早年,他的哥哥患了肺結核,他衣不解帶地照顧哥哥3個月,看着他日漸衰竭,終告不治。23歲學有所成當了醫生,25歲結婚,卻一年不到就因工作過勞和惡劣環境而得到肺結核,面臨人生的終結了。
最受愛戴的醫生 完成肺結核研究
那年代,肺結核是殺人如麻的絕症。19世紀的歐美,每7個人就有一個死於此病。這個由結核桿菌引起的傳染病,會逐漸破壞肺部組織,造成肺部潰爛、出血、失去換氣功能;病菌不斷消耗掉精血氣力,還會侵蝕其他器官,導致各種身體問題。在抗生素發明(1946年)以前,肺結核基本上是無法根治的。
這個青年醫生被送往山上的療養院居住。遠離城市繁囂,在乾淨明朗的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洌而寒冷的空氣,竟然一天天好起來。休養期間,他並沒有閒着,不僅開始了對肺結核的研究,還為方圓40里內的窮苦農夫治病,有時候更會醫治他們的豬狗牛馬。他義務幫助,經常「忘記」收取診金;大家都稱他為「最受愛戴的醫生」(The Beloved Physician)。
康復以後,他發覺普魯士名醫Hermann Brehmer所提出的「遠離城市的密集聚居,在寒冷室外環境中休養」方法,果真能幫助到一部分的肺結核患者。於是,他開始計劃在山中開設肺結核療養院,將病人置於室外的清新空氣中生活。同時,他繼續醫學研究,根據德國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Koch所發表的報告,嘗試種出結核桿菌。
療養院本身就像個科學實驗。在這裏,醫生和護士仔細地監測病人的康復進度,試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他們清楚知道現時未有根治疾病的靈丹妙藥,於是便潛心研究如何增強病人的免疫能力和康復能力,包括充足的休息、有營養的食物、清新的空氣、適量的運動、紓緩痛楚的藥物等。最要緊的,是療養院的醫護特別注重病人的精神健康;對於徬徨無助的患者們,無時無刻給予關懷與愛心。
首創室外休養 公共衛生先鋒
這位建立美國史上首間肺結核療養院及實驗室的醫生,就是 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愛德華·利文斯頓·特魯多)。肺結核這個病,一直要到1946年鏈黴素現世,才開始獲得根治。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醫師學者殫精竭慮地想出不同的療法;但唯有特魯多醫生的「室外休養」,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狀、生活素質,以及延長性命。
過程中,特魯多醫生遭遇許多挫折,例如資金短缺、惡劣貧乏的山區環境、火災燒了他的實驗室和研究報告等;另有從歐洲來的詐騙醫生,販賣聲稱能治癒肺結核的藥,令到原本支持特魯多的醫師和病人離他而去。期間,他的一個兒子夭折、長女死於肺結核,另一個做了醫生的兒子也因肺炎而死;他自己本人,亦飽受着結核病的後遺症折磨。
然而也有不少好事:朋友為特魯多四出奔走、籌集重建實驗室的資金;被他治好的名人大力宣傳,令民眾認識療養的重要性;許多病人從療養院康復後,奇蹟地活至耄耋。特魯多的堅毅與成功,使紐約薩拉克湖區成為當年全球對抗肺結核的前線。他大力提倡環境衛生和空氣流通,減少肺結核的傳播,被公認為醫學史上推動公共衛生的先鋒。
縱使特魯多的學術成就斐然,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始終是他的品德與愛心。他不斂財收費,對貧窮和富有的病人都盡心照顧,經常保持樂觀心情,給予病人希望和勇氣。由於他自己曾經是患者,所以特別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即使自己的身體狀況欠佳,卻仍不眠不休地安慰和鼓勵患者,發表充滿正能量的演說。
窮究醫學本質 追求人性善良
特魯多醫生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不朽名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直譯為:「醫學之功:偶爾治癒、常解痛苦、永予安慰。」
我做了醫生這些年,深深領略到這句話的真切。醫學無法治癒一切疾病,醫生面對着千奇百怪的絕症,真正可以「妙手回春」、「藥到病除」的比例是很小的;除了盡力控制病情、緩減痛楚之外,最能夠幫助到病人的,不過是關懷與安慰而已。
表現同理心,花時間去解釋疾病和治療過程,細心聆聽病人的感受和疑慮,以鎮靜的態度去解答及溝通。特魯多醫生與他的療養院,教導我們做醫生是怎麼一回事:給病人帶來溫暖,安慰並治療病者的心靈;醫學的本質,就是追求人性中的善良。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