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和黃仁宇,皆當代美國漢學界,以至是全球「中國研究」的響噹噹人物。然而,余氏近日的死訊(2021年8月1日)截至本文脫稿時,兩岸三地的官方報道竟是出奇的低調。相對20多年前黃仁宇死訊的高格調處理,實有天淵之別,何解?本文嘗試提供一些答案,亦側面道出中港台當今的政治現實。
余黃二氏是長年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前者屬於貴族型的學者,後者較平民型。
余英時:師承錢穆 成就斐然
余英時(Yu Ying-Shih,1930-2021,享壽91歲)在大陸出生長大,父親余協中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後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回國後先後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日本侵華時陪都重慶國府考試院參事等職,戰後在東北創辦中正大學,曾嘗聘錢穆任教。
而余英時在國內就讀過的大學(無畢業),先後便是中正和燕京 ,他在19歲時(大陸解放同年)遷港,入讀草創期的新亞書院,師從錢穆,成為該院校的首屆畢業生,並留校繼續做研究工作。新亞後來在1963年,與崇基和聯合書院合併為香港中文大學,但三院至今仍保持某程度上的獨立性。
居港6年後(1955),余氏經錢氏的保薦赴美留學哈佛,師從楊聯陞、取得歷史系博士學位。可以說,余氏的讀大學經驗,全皆有父蔭的霑潤。在哈佛畢業後,余氏相繼在密芝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和四間長春藤學府(哈佛、耶魯、康乃爾、普林斯頓)任教,2001年在普大退休後,仍住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市至離世。在密大期間余氏結識陳淑平,兩人在1964年結婚,育有兩女。陳父陳雪屏,曾任台灣教育廳廳長、行政院秘書長,亦是胡適的好友。
在哈佛任教期間,余氏曾以學術休假方式回港兩年(1973-1975),出任新亞書院院長,並兼任中文大學副校長。他亦自1974年起,獲選為台灣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2006年他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贈有「人文諾貝爾獎」美譽的「克魯格獎」(Kluge Prize),又於2014年獲台灣一間民辦教育基金會頒贈有「東方諾貝爾獎」美譽的首屆「唐獎」(漢學獎),為其崇高的國際學術地位錦上添花。唐獎的獎金高達約165萬美元,比諾貝爾獎金高出四成。
黃仁宇:早年參軍 高齡獲聘
黃仁宇(Ray Huang,1918-2000,享壽82歲)比余氏年長12歲,亦是在大陸出生長大,曾就讀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一年,因日本侵華而停學,22歲在「大後方」的成都、國民政府中央軍校畢業,隨即被派往前線任低級軍官參戰。戰後1945年赴美在某軍校受訓,兩年後回國繼續在軍中工作,時為國共內戰的中後期。
1950年中共奪得政權後,黃氏結束了10年的軍旅生涯,再度赴美,兩年後以半工讀方式入讀密芝根大學。36歲時才獲歷史系學士學位,其後10年間繼續在密大深造,獲碩士和博士學位,而他的博士論文導師之一,便正正是剛在哈佛畢業、到密大任教的余英時。
取得博士學位後4年,黃氏在千辛萬苦、並在余氏的幫助下,以50歲的高齡獲聘為紐約州立大學(SU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紐普斯鎮 (New Paltz)分校的教授,教中國歷史。該校是美國的非甲級、屬地區學院級的大專,位於紐約市以北120公里的小鎮,亦只是SUNY遍布全紐約州的64間分校校園之一(余英時胞弟余英華,曾任SUNY在 Brockport分校的校長)。1980年,SUNY因經濟原因裁員,62歲的黃氏被逼提早退休,結束了12年的教學生涯(余英時的教學生涯則長達39年)。
上天畢竟亦有眷顧黃氏,雖然在SUNY任教期間,他只得到非常少的研究機會/經費(與余氏的長春藤學府經歷相比,實有天淵之別),但他總算能在狹小天地中有所作為,曾參予過的工作包括傅路德(L. C. Goodrich)的《明代名人傳》、李約瑟(Joesph Needham)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和費正清(John Fairbank)與崔瑞德(D. C. Twitchett)聯合主編的《劍橋中國史》,特別是與明史有關的部分(黃氏博士論文領域),此外亦有參與為數不多的學術研究,當中便有他在1976年寫好的《萬曆十五年》論文。
上天眷顧 《萬曆》暢銷
幾經折騰後,黃氏終於在退休後翌年(1981),在美國出版了改寫後的《萬曆十五年》英文版(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結果一鳴驚人,《萬》成為當年(至今仍是)的暢銷書,而黃氏親自操刀的中文版,亦隨之在大陸(1982)和台灣(1985)出版。
之後,黃氏便經常在台灣的報刊發表文章,並繼續出書,平均約每年一書,多數是同時有正、簡體字版的暢銷書,當中亦有兩本像《萬》一樣有英文版,這給他迎來一個長達近20年的第二春寫作事業,成為兩岸三地和海外的知名作家。
筆者認為,黃氏書作(中英文版皆是)受歡迎的主因,是他深入淺出的文筆和親切的態度,讀起來似在聆聽一位慈祥老師的細心講解,全無一絲大學教授在講堂上長篇大論、教訓式講演的味道;而提出的新觀點,他多會耐心地討論理據和出處,甚少一言堂的。
黃氏這個優點,相信是來自他教書的經驗,由於SUNY學生多不是以研究中國文化為日後職業的,而他教的亦多是大學第一或二年級的入門課,所以他便要因材施教,耐心地找方法幫助這些小鎮西人學子,去了解一個似外星球的歷史和文化(根據黃氏的自傳《黃河青山》)。
〈余英時與黃仁宇〉二之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