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本行和小圈子──給香港同行的忠告

有遠見和胸襟的同行,一般都不會把自己工作的機構設想成「業內第一」,遇到類似的情況也不過會說這裏不太合適某某,把話說得太滿,把別人看得太低,其實就是一種無知。

前篇文章提到香港老師的出路,本文便嘗試以自身為例,向大家介紹本港老師在海外的生活點滴。

教師移民  切勿守舊

「有機會的話,你應該脫離本行,嘗試一下當班主任(homeroom teacher)或英語老師。」一位好友當年獲悉我意欲離港另覓新職時,就曾如此勸我。筆者當時對這種觀點一知半解,覺得已經當了一輩子漢語老師,怎麽可能說轉就轉?

2019年來到越南,剛開始中文部只有兩位老師,學生人數卻很多;實際工作量其實不比香港輕省,然而人事關係卻簡單多了。心思是真的專注在學生身上,生活裏一下子沒有了繁瑣的行政工作和冗長的教學會議。到埗的頭一年相當享受,因為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可集中在家庭,彌補了過往因工作而失去的親子時間。

也因為第一年和另一位同事的努力,中文部在學生和家長當中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口碑,學生人數節節上升,結果從原來的兩位老師,一下增聘至三位。就在中文部一切向好之際,因為各種因素,歷經一年後,學生報讀人數減少,今年我便得身兼英語和漢語教學……此時此刻,突然憶起故友的忠告。如今想起,對方確實洞悉漢語老師的局限性,有關的意見其實非常中用。

教學經驗  不是要點

首先,雖說普通話日漸普遍,跟英語和西班牙語同時並列為最重要的三種語言之一,然而有關老師的供應其實跟需求一樣,數量極多。每年從大學畢業的新力軍多不勝數,而且雖說需求量大,很多學校都不願意為漢語教學投入太多的資源。舉例,筆者本身擁有超過20年的經驗,海外的學校要請我這類老師,必須付出較高的工資。而且許多國際學校都提供子女學習、住宿和醫療等福利,聘請一位資深漢語老師的支出可謂相當不菲。

對於自負盈虧的辦學機構來說,這不啻是一項沉重的負擔。你如果只具備教漢語/管理漢語的經驗,在兩岸三地可能還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可是一往外走就自然吃虧了。因為有許多在海外的教育機構,他們只需要一位能教漢語的老師,教學經驗並不一定是他們最關心的。這種關鍵時刻,要是你擁有漢語教學/管理以外的經驗及履歷,自然就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小圈子」。而這點也比較敏感,可是不提就實在有點浪費了。如果你問,外國人當中有否小圈子,答案是肯定有的,形式跟我們華人不會差很遠。但中國人的「小圈子」真的特別小。根據我的經驗,儘管是教漢語,但能在國際學校裏工作的(這裏指的是海外),英語水平一定不差,能夠同時講流利英語和漢語的,為數不多。在這個圈子呆久了,慢慢就會變得乏善可陳,人也慢慢會變成井底之蛙。

眼光放遠  互相尊重

我以前就遇到過這樣的一個例子:因為自己能力有限,有些事情做得不夠圓滿,當時有位同事便含沙射影告訴我,該校一般都不會聘請做不到這些事情的老師;聽完以後,我曾自責了一段日子。後來離開香港,來到海外才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大,有很多不同的機會……此際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便不禁莞爾。

有遠見和胸襟的同行,一般都不會把自己工作的機構設想成「業內第一」,遇到類似的情況也不過會說這裏不太合適某某,把話說得太滿,把別人看得太低,其實就是一種無知。

總而言之,能夠在有生之年,幹幹本行以外的事情,真的是利多於弊。我不認為香港人可以/需要完全融入外國人的圈子,畢竟像李安和吳宇森等人屬於極少數,但我們至少可以遠離那種專門供養「井底之蛙」的小圈子,把目光跟足跡放遠一點……你所擁有的機會和社交網絡,也肯定會比其他人多。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千萬不要被身邊的議論聲和眼前的困境阻礙了自己的腳步。人只有尊重自己,其他人才可能尊重你。

張海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