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第13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地把「建造世界科技強國」定位為建國百年重點目標之一,當中航天科研及工程更是重中之重的任務。
根據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早前訪港期間指出,國家航天任務任重道遠,極具挑戰性,未來要做的事包括:「第一,對月球,建立科考站,希望我們的航天員到月球上去;第二,對火星,希望能夠從火星拿到樣品回來;第三,對小行星,對木星進行考察,想了解它。」
美想方設法 力阻中國於太空門外
朝着這些太空探索的長遠目標進發,中國近期取得顯著的階段性成果:今年5月,中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和「祝融號」星球車登陸火星,正式開展火星探索工程;6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並順利與「天和核心艙」對接,3位航天員開始進行為期3個月的太空體驗和科研。
雖然有關成就舉世矚目,卻得來不易。事實上,中國航天工程發展的歷程荊棘滿途,最大障礙莫過於中國被國際太空組織多方面制裁,而制裁行動的始作俑者主要是美國。自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國防部大力推行「星球大戰計劃」,目的是進行國家戰略防禦;而冷戰之後,美國在軍事上一直視中國為主要敵人,因此想盡辦法把中國拒諸太空門外。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於1998年發射「國際太空站」上太空,目的是建設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太空實驗室」,當中合作夥伴包括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洲等國家,但中國卻沒有被邀請參加。
美國對華態度從沒有軟化過,甚至變本加厲。面對「天和核心艙」啟動所構成的威脅,美國太空總署(NASA)立刻進行反擊,堅持與中國在太空征途上割席,於上月23日向國會眾議院聽證會提出,要求政府永久將中國排除於國際太空站項目之外。筆者恐怕中美「星球大戰」將會沒完沒了,但願兩者之間的摩擦不會影響人類的太空科學發展。
適逢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國家派遣航天科學家團隊訪問香港,與本港市民分享航天的經驗和精神,更帶來月球土壤作公開展覽。這些活動對市民當然非常吸引,再次掀起全港航天熱潮。然而,筆者認為美中不足之處,是活動只流於表面,沒有進一步好好與中小學國情教育課程配合,予人的感覺只是百年黨慶活動之一而已。若真如此,政府就浪費了讓學生深入認識國家航天科技和事業發展的大好機會。
本港科學家 有望上太空站做研究
筆者多次公開指出,科技教育應與國情教育互動,建議政府在通識教育科改革中,加入國家科技相關課題,讓學生從科普角度了解國家歷史和發展,而國家太空計劃正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從「神舟十二號」的成就,吸引中小學生對國家航天科技的關注,然後利用這個例子來闡釋中國國情及科技發展的故事。
這些故事包括在國際外交的摩擦、歐美各國對華的制裁、中美科技戰及貿易戰等各方面的外間壓力下,中國如何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堅決要在世界科技發展舞台上力爭上游,逐步從跟跑、陪跑,以至未來領跑的地位。近期「北斗衛星」、「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祝融號」、「神舟十二號」、「天和核心艙」等所獲得的階段性成果,很值得香港學生為國家引以為傲。
訪港的內地航天科學家認為,香港的基礎研究世界出眾,研究環境國際化,並預測未來中國太空探索工程中必然會有香港航天員的參與。筆者認為並非信口開河,未來的載人太空船將會類似今天的載客小型飛機,就如最近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計劃與其餘3人乘坐自己公司Blue Origin開發的太空船升空,相信把本港科學家送到太空站裏進行研究實驗,並非遙不可及的夢。
這再一次說明,在香港中小學推動科技國情教育之重要性,試想一個不關心國家、不愛國的香港學生,又怎會為國家的航天事業作出貢獻呢?
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