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跌入日本式的經濟泥淖嗎?

日本當年的經濟形勢嬗變,使日本陷入迄今已四分之一世紀還未見曙光的漫漫長夜;中國最終會不會跌入日本式的經濟泥淖,並不只是危言聳聽,吸引眼球的標題,而是必須尋根問柢找出答案的問題。
中國在鄧小老設計的與世界接軌,實行市場化改革的路線指引下,借全球化東風,橫掃全球人手職位,實現經濟騰飛,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後,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基礎與環境與過去30多年歷程極為不同的新階段。正嚴峻考驗肩負帶領中國向前邁進責任的精英們的智慧。
 
中國今天面臨的經濟形勢與四分之一世紀前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同樣在經濟最高潮的時期,出現過度擴展產能,使金融系統在面對經濟形勢轉變時受到極大的壓力。而經濟形勢轉變的原因也有相似之處:中國因為人口紅利的耗盡與環境嚴重惡化,使勞動與環境成本的優勢不再;日本則是世界進入資訊科技產業主導的時代,日本技藝見長的優勢價值下降而被時代超越。
 
日本當年的經濟形勢嬗變,使日本陷入迄今已四分之一世紀還未見曙光的漫漫長夜;中國今天的經濟局面亦相當凶險。當局用盡渾身解數企圖力挽經濟於不墜,只是成效不彰。這從最高當局改用所謂供應側管理(supply side management)代替沿用己久的凱恩斯需求剌激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到:以前的政策措施成效不如人意。中國最終會不會跌入日本式的經濟泥淖,並不只是危言聳聽,吸引眼球的標題,而是必須尋根問柢找出答案的問題。
 

一、創新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馬克思和他的傳人認為,階級鬥爭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主要動力。這種說法有助於動員革命。如果把歷史前進定義為我們可以通過革命動員,奪取政權坐天下,這種斷語對於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家,尤其是他們的領袖來說無疑是正確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真理。但這可以說只是這些人的私理。實際上以全人類公理而論,階級鬥爭並不能也沒有推動歷史向前發展。以階級鬥爭為號召的革命——比如說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階級鬥爭、農民革命或農民起義——即使成功,也不過是易姓革命。
 
更不用說,現代社會以階級鬥爭為號召的共產主義革命,在奪取政權的國家,推行的計劃經濟制度與集權的政治制度,並沒有推動全人類意義上的歷史發展。尤其是以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為特徵的毛澤東時代,歷史有沒有前進問當年的中國人最清楚,佔人口九成的人民公社農民,幾乎都生活在飢餓之中。因為人民公社制度,使本來就很低的前現代農業生產力更為低落。
    
在全人類意義上,什麼是歷史向前發展呢?那就是人類福祉不斷增加。在現代社會,只有創新——尤其是科學技術層面的創新,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動力機器的發明,引發工業革命,人類技術層面的發明創新一浪接一浪,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產品、器物和設施,至今方興未艾,極大地造福人類,這才是歷史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創新是人類精英聰明頭腦的產物。市場經濟制度以其激勵機制,推動創新不斷出現。自由平等的社會制度,使野無遺賢,更高效地發掘聰明的頭腦。可以這樣說,人類歷史,尤其是現代史的向前發展,根本就是極少數那些最聰明頭腦的創新所推動的。社會的效率高低乃至成敗的標準,就在於能否使這些最聰明的頭腦,最高限度地發揮效能,推動歷史前進,也就是增進全人類的福祉。
 

二、日本的教訓:民族的創新體系無法超越世界的創新體系

 
日本在現代世界本來是一個後起者。因為勇於取法先進文化,善於學習摹仿的民族性,進入現代後,義無反顧地變革自己的制度,在現代化的道路上突飛猛進。在上世紀60年代以還,國勢臻于極盛。憑藉精湛的技藝,日本製造的產品,從消費電子產品到汽車,均風行全球,雄霸世界市場。
 
只是日本的成功沒有維持很長的時間,被稱為日本第一的時代大致是7、80年代這20年的時間。90年代已經後勁不繼了。「日本第一」只是特定年代的產物,取決於日本內部的因素,它無法長盛不衰。日本最大的弱點,是自身創新能力不足,又不願意向外開放,因而無法吸收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7、80年代日本的極盛,主要不是依靠創新而是依靠其技藝。日本之長於技藝古已有之,在消費電子產品盛行的年代,正好發揮了日本人的長處。其實幾乎所有這些產品都是西方發明的,日本人用精湛的技藝改良而製造出來。後來世界進入建基於電腦、互聯網資訊科技時代,日本就進入了衰落的時期了。
 
日本為什麼在資訊科技時代沒落呢?這與日本的民族主義有相當大的關係。日本作為單一民族的國家,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封閉的。我在與一位朋友談到開放比改革對中國騰飛有更大貢獻時,朋友不同意我的看法,認為改革與開放是不可能分開的有機體,因而無法分開評估。我的回答是,日本就是一個某種程度上改革而不開放的國家——尤其是中國意義上,開放等同引進外資。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改革了封建制度,使日本有了現代的國家制度。但在殖產興業經濟層面,日本是不向外資開放的。
 
在進入以電腦、互聯網為中心的資訊科技時代之前,像日本這樣有些封閉特點的市場經濟體在運作上是可行的。因為那個時代,勞動者基本上以技能從事勞動,可以說是人手時代。進入資訊科技時代後,創新成了生產最主要的因素。
 
在這樣的時代,誰能集合全人類最好的頭腦,從事創新活動,誰就是王者。西方國家因為是現代社會的先行者,語言文字(尤其是英語)早己成了科技的媒體,再加上這些國家實行自由平等包容的政治制度,全人類最好的頭腦集中到了在美國那裏,成就了那裏的全球創新中心。日本憑一國之智自然無法與全人類精英集群相抗衡,從「日本第一」跌落下來是不待智者而可卜的必然結果。
 
再加上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包括教育在內,國家各個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展。除了明治早期,日本精英甚少有西方國家的教育背景。這樣二戰後日本雖然成為美國的盟國,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乃至經濟聯繫關係非常緊密。但少了好象很多亞洲國家般,國家精英幾乎全部出自英美名校這種與世界創新中心更深層次的關係。這使日本無法把握時代的轉變,跟貼資訊科技的發展潮流而落後於時代,最後被時代潮流所淹沒了。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