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
我們見到別人對某事或某人怕得要命時,可能會對人說︰「唔使震喎,唔死得㗎喎!」意思是︰「不用害怕,死不了人的!」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震」條,義項三︰「心驚,害怕︰聽日考試,我唔震。」其實古人早就以「震」表「驚」。
《易‧繫辭》(上)︰「震無咎者存乎悔。」唐 陸德明《經典釋文‧周易音義》︰「馬云︰『震,驚也。』鄭云︰『懼也』。」(黃氏案︰馬指東漢經學家馬融,鄭指鄭玄。《繫辭》原文的意思是︰震驚而沒有災禍,那是因為懂得後悔)吾國歷史上最早的漢語詞典《爾雅》,其《釋詁》一篇有一條云︰「戰、慄、震、驚……︰懼也。」《國語‧周語》上︰「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三國 韋昭《國語注》云︰「震,懼也。」《國語》原文的意思大致是︰「兵力收藏起來,在有需要時才使用,這樣用起兵來會就令人畏懼;若拿兵力來炫耀則是濫用了武力,武力濫用了,就沒有令人畏懼的功效。」又《史記‧孝武本紀》︰「依依震於怪物,欲止不敢。」(此例轉引自《漢語大字典》「震」條,義項五)意思是︰「深深地震驚於奇怪的景象,想停下來又不敢」。
閔龍華《現代漢語用法詞典》「震」條一共有三個義項。其義項一是「迅速而劇烈地顫動」,義項二是「八卦之一」,義項三則是︰「〈素〉感情過分激動︰震驚|震怒。」可見在普通話裏,單一個「震」字,並不能自由地用來表達「恐懼」的意思。
只倚(dzi35 ji35-13)
粵語有「dzi35 ji13」(音同「紙耳」)一詞,義為「倚賴」、「全靠」的意思。此詞實當作「只倚」。當中的「倚」平時讀陰上「ji35」(音同「椅」),而「只倚」之「倚」則讀陽上「ji13」(音同「耳」)。不過陰上音轉為陽上的例子其實是有的,如「褚」、(廣韻‧語韻‧丑呂切。本當音陰上tsy35,今讀陽上tsy13)、「髓」(廣韻‧紙韻‧息委切。本只當讀陰上sœy35,今多讀陽上sœy13)、「鏹」、「襁」(二字均見於廣韻‧養韻‧居兩切「繈」小韻,本當音陰上gœŋ35,今讀陽上kœŋ13)等;另外廣東東莞話亦讀「倚」為陽上「ji13」(李吉劭編的《東莞音字典》「倚」條可證)。因此說「只倚」讀作「dzi35 ji13」(音同「紙耳」),就絕不出奇。若說廣州話的「只倚」其實是借自東莞話的,這也並非不可能。廣州話實在有少量借自粵語次方言的語詞的,譬如「老豆」(父親),其實就是借用了「老頭」一詞的順德音──雖則並不是百分之一百準確的順德音(參《明報月刊》2006年第4期容若先生的《粵語老豆本字是老頭》一文)。
至於用例,在網路展書讀網站就可以找到一些。如張孝祥《浣溪沙‧劉恭父席上》︰「卷旗直入蔡州城,只倚精忠不要兵。」程垓《桃源憶故人》︰「消遣夜長無計,只倚熏香睡。」又其《木蘭花‧二江得書作》︰「寄書只倚西飛雁,雁落書回空是怨!」用粵語「dzi35 ji13」解釋上引各詞之「只倚」,可謂妙不可言!
不過此詞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作「指倚」,按理是說得通的,因為「指」可以解作「指望」,於是「指倚」就是近義複合詞;但是古書中並無「指倚」一詞,卻有「只倚」的用例。另外,部分粵語詞典作「指擬」,字音雖正確,只是意義上似難說得通,古文獻之中亦未見有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