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而退,勇往直前──一位香港老師的自白

中國人有句老生常談,叫「知難而退」,這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具有異曲同工的功效。

最近跟親友談未來動向,當他們知悉我有意放棄現在的高薪厚職,再度和孩子往外闖時,都紛紛勸我「別幹傻事」。世事往往如此:本來一個人想得好好的,也做好了最壞的準備;但一旦被其他的聲音稍微搞擾一下,寧靜的心湖頓時泛起了一波波的漣漪……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穩妥?

確實,要找比香港更合適居住的地方並不容易;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我不斷地萌生去意呢?我很想趁此機會,略爲探討一下香港教育,以至國際學校裏現存的問題和局限。

女兒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少

我想先從女兒說起,她今年升小五,暑假過後,便一直面對呈分試的種種壓力──學校的評估、老師的評語,甚至是一些自己不喜歡的課外活動等。一切都是為了建立好自己的學生檔案,作為大後年報考中學的準備。在這種時候,身為父親的我倍感自己的無能,明明知道讓孩子幹自己不喜歡的事弊多於利,可是為了她的前途,又不能不「鼓勵」她繼續幹下去。此時,我只能勸自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讓女兒提早適應也不失為一件美事。但是,看見自家閨女隨着年長,笑容一天比一天少,心裏不禁一陣痛楚……

而就在女兒最需要父親的安慰時,我卻一直埋首於備課和學校安排的教材編寫,把一天中狀態最好的時候,全都貢獻給工作……有時不禁想:通過如此犧牲賺來的錢和資源,足夠彌補兒女失去的父愛嗎?

老師備課充足,上課時事半功倍,這是學生的福氣。至於編寫教材,一人的功力再強,也確實難抵整個團隊的智慧;但是現在的處境卻是,每位老師都負責一個年級的教材編寫,然後全組給意見……我們所接受過的訓練,大多都是化平凡的課程為神奇,大家都沒有編寫教材的經驗;可是在國際學校工作,為保飯碗不得不幹。這種情況讓我不斷反思:我們再辛苦也沒關係,可是對於學生來說,是否真的有益?自編的教材,是否就真的比坊間的更好更合適?為什麼就不能聘請有經驗的出版社編輯來,和老師一起開會一起編寫?

在香港,不管是學生還是其父母,面對劇烈的競爭已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然揮之不去,又無法改變現狀,我只能一邊繼續努力,一邊在香港以外的地區尋找新的可能──有時候不一定需要等到非走不可的地步才做決定,中國人有句老生常談,叫「知難而退」,這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具有異曲同工的功效。

張海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