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陷入悶局,日升日跌。散戶投資者無所適從,多袖手旁觀乃至不見為淨,市場從業者更是意興闌珊。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可能忽略了市場,這裏說的是人們常簡稱之為期指的恒指期貨,正稍稍發生結構性的轉變。
10月13日起恒指期貨成交數量突然大幅增加。我這裏說的大幅增加不僅僅指絕對數量的增加,而且是更重要意義上的、相對數量的增加。10月12日恒指(這裏只計大期,不計小型期指,下同)成交83,528張合約,翌日增加至94,906張。香港期指市場成交額通常與現貨市場成交額呈正相關。10月13日的成交未臻歷史高位,本無甚特別。唯從更有意義的相對數量而喻,則極引人注目。
為了衡量期指成交額孰高孰低,筆者引入一個參數權稱為 ω,表示期指成交額所代表的市值,即成交張數 × 每張平均市值 ÷ 恒指成分股成交總額。也就是期指成交市值是現貨的多少倍。10月12日ω=2.82,翌日升至4.38。必須指出,2.82是一個非常正常的數據,而4.38大幅上升50%,明顯溢出了正常範圍。通常只有在期指結算日之前兩三個、稱為「轉倉」的交易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10月13日並非轉倉期,本不該變生肘腋。退一步說,如果只是偶爾出現一個交易日,也不值得深究。但筆者統計了以該日過分水嶺迄今前後,各25個交易日,在10月12日之前的平均 ω=3.43,之後 ω=6.85。這種平均數據的大幅變化引人注意,值得深究其背後的原因。
在這之前,內地公安部門披露了查辦一家以貿易公司之名,參與內地股指期貨交易牟取暴利的案件。案情稱一家由俄羅斯高手控制、在張家港保稅區註冊、名稱為伊世頓的貿易公司以700萬資本,從2012年至2015年三年時間使用高頻交易,在內地股指期貨市場,賺取20億巨利。筆者所以在上一段不吝筆墨,分析香港期指市場最近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聯繫了伊世頓一案的發展。很明顯這家貿易公司已終結了在內地股指市場的高頻交易。因為主事者已墜入內地法網;同時內地股指期貨市場己跡近關閉:每日成交只及高峰期0.4%,一份合約交易成本超過2,000元。什麼頻,高頻、中頻、低頻均不派用場了。在這種情況下,高手們會否移師香江,來港覓食呢?
「大殺傷力武器」高頻交易
高頻交易是一種電腦程式交易模式。優勢在極高速度,快人一步搶到貨或出到貨;擅長在極小幅度波動中以頻密交易,積小勝為大勝。在期指交易中,可能每次只賺幾點甚至一點,只要扣除費用有盈利即可。以伊世頓為例,它每秒鐘可產生31個指令,即每個指令只需33毫秒。比內地的同行快10倍,被稱為股指期市大殺傷力武器。因為持貨時間極短,有時可能低於一秒,這樣風險極小。以三年賺取大約300倍利潤計,每年複利7倍上下,每月只須賺取百分之十幾盈利。分配於每個交易日只需有0.5%進帳。
以期市按金10%即放大10倍計,內地歷史最長、交投最多的滬深300論,每日賺三點已超標了。高頻交易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糾正超短線錯價的套利行為。它捷足先登,比人快一步買入或沽出已出現的賣盤或買盤,並以很快出現的更好價位平倉。這種交易使本來屬於非高頻交易者的極小一部分利益,轉移給高頻交易者。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市場走勢。
原則上說,交易成本愈低、交投愈活躍的市場,愈適合高頻交易者。中港股市現貨市場,因為存在絕不便宜的印花稅(我這裏只說印花稅而不言及傭金,是因為傭金可以自由議價;且券商如自營高頻交易,傭金可以不計)使高頻交易者卻步,尤其是港股買賣兩邊都要支付印花稅;而 A 股買入要持貨至翌日,始可沽出。以中港論,股災之前的中國股指期貨,最宜進行高頻交易。只計滬深300每日成交200萬份合約,總市值超過二萬億。這等超大規模的成交出現的高頻獲利機會,俯拾皆是。就是這樣,才造就伊世頓這樣令愚夫愚婦羨艷妒忌的厚利。
香港恒指期貨市場,雖然比內地股指期貨歷史長很多,但香港期指成交量比之內地,明顯瞠乎其後,日成交似從未攀上20萬份合約的水平,只及內地十分之一。兩地選擇自然內地為上。現在內地禁止,轉進香港是合理選擇。從香港恒指與國指期貨成交量近期的消長,也可看出若干端倪。早期國期成交額不管絕對數字還是相對數字,皆不及期指遠甚。至本輪 A 牛飆起,國期始反客為主,凌期指而架之。但此次期指突然異動,國期反而沒有聲氣,一如舊貫,而再被期指超越,奪回主位。唯一的解釋是,高頻交易不會兵分兩路,浪費子彈,而應集中耕耘,使其吸引更多參與者,才有獲利的環境與機會。香港期指是否進入高頻交易的新階段,還需要再觀察,看看成交額的衍變。
投資者與監管當局,都不必擔心高頻交易的介入。前面已提及高頻交易,並不改變市場走勢。筆者統計10月12日前25個交易日,期指波幅的平均值為462點;而10月13日迄今25個交易日,平均值反而降至289點。儘管影響波幅因素甚多,但至少即使真的是來了高頻交易,也沒有使波幅擴大。
(封面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