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從網絡上看到一個小說:有人向他的神提出他的願望,求神給他找個稱意的伴侶,要求另一半能溫柔從順,問什麼答什麼,要有豐富的知識,可以讓他時有驚喜,不喜歡時不會煩他,不會絮絮叨叨……最後,神給他一個手機。
孩子的習慣如何養成?
坐在地鐵中,看到最多的是「低頭族」,這一族多的是在學青少年,也曾見過還未上學的幼兒手中拿着手機,滿面上泛着喜悅,旁邊的母親或女傭看着一面滿足。也見過不足一歲的小孩高聲尖叫着要母親手中的手機,母親與她掙扎一番,到孩子聲音的無限提高及伸延,母親敗了陣。也曾在快餐店中看見祖輩在餵食放學後的幼兒,手中拿着盛食的調匙,耐心等待孩子張嘴吃,孩子則注視着手機中的螢幕,時而發出歡笑,時而張嘴覓食,老人便趕緊餵食。
孩子的習慣是從學習而來的,也是孩子在與成年人抗爭後贏來的強化物,多次的勝負,便成慣例,漸而相安無事,孩子學習了,也會把學習轉移到其他與成人的抗爭裏,敗陣的總是成年人,教育的困難便出現了。
在職的教師最沒辦法擺平的是自以為認識教育、百般維護自己孩子的家長,他們因着自己的要求不斷挑剔。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也是幼兒模仿的第一對象,父母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都在影響着幼兒,父母經常出現的習慣,給幼兒深刻的印象,經過學習、模仿,逐漸養成習慣。孩子對父母的絮絮叨叨很快便會習慣,到習慣了不遂父母意,那更是兩代間不斷磨擦的基因。孩子聽多了父母的絮叨,絮叨背後的意思,便會逐步被孩子解讀,變成孩子與父母周旋的參考資料,變成孩子操控父母的手段,也變成孩子在學習出現困擾時與學校角力的籌碼。孩子在學校的行為模式,很大地反映他的成長背景,在成人身上學到的習慣便是他與其他孩子相處的社交技巧,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着無比的重要性。學校是學生學習社會化的地方,孩子除了知識的學習,還有是培養健康的人格,培養他的主動性和自制能力。
重塑家庭教育
學校在家校關係所花的工夫不少,但一般的成效並不相稱,很大的原因是:家長都有他自己的觀點及要求,不大了解學校的運作和實際的情況,只憑自己的經驗和想像對學校作出不同的要求。家長教育在這些年頭推行了很多,但實際的成效卻不明顯,主要是是需要處理的事情不斷增加。深層的處理應從孩子在學期間開始,小學時要加強固有的家庭及家庭倫理的識,讓孩子明白家中長幼有序:對長輩應有的態度及禮貌,平輩間兄友弟恭的友愛及尊重,讓孩子明白、了解及謹守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及責任。中學時應深層加強孩子對家庭長輩成員應如何維持家庭責任的認識,讓他們了解作為父母應有的責任,除了維持家庭的一切秩序外,還有應如何準備自己孩子的成長,自己孩子應有些什麼的素養、氣質,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在適當的環境中成長。我們若能盡早把這些知識及態度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則家庭教育便能支援學校教育,社會的發展也會更趨合理。
各位家長,各位教師,一起努力,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吧。